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白河 > 正文内容

    白河“三步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作者:刘斌 李海军 时间:2006-05-29 09:05 来源:白河政府信息网 字号: 打印

    今年以来,白河县大力弘扬“三苦”精神,结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要求,围绕“政策惠民、产业富民,科技兴农、科教强县,打造康居、建设家园”三个方面,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政策惠民 产业富民

    年初,县上启动了“十百千万惠民工程”,即:完成冷厚路油路铺设、桥儿沟开发、农村电网改造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10件实事,落实100个单位包抓100个村,培植1000户产业大户,带动10000名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为确保工作落实,县上建立了全新的领导抓落实工作机制,确定17名县级领导联系乡镇、包抓项目建设、计划生育、城镇建设等重点项目和重点工作,平时负责牵头抓落实,每季度向县委常委会汇报一次工作进度。为鼓励群众大力发展绿色产业,让全县农民的钱袋子迅速鼓起来,该县各级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县政府为所有栽植木瓜的农户无偿提供优质苗木,县林业局对纳入退耕还林地块栽植木瓜的农户实行同时享受政府无偿提供苗木、兑现粮钱补助和优先安排贷款的优惠政策。县供销社公开承诺:2006年度每斤鲜茧分别提取0.05元作为乡镇蚕桑发展基金,提取0.02元作为基层蚕桑专业合作社办公经费,并按规定比例及时给10个专业合作社798户入社社员返利。县烟草公司对烟农实行每种植一亩烤烟无偿补助籽种、地膜、肥料等140元的物资,凡新建一个中型智能烟炉,无偿奖补一套价值1250元的烘烤设备和800元现金,兴建一口烤烟灌溉水窖,验收合格后每立方补助40元。县信用联社累计投放支农贷款1000余万元,扶持农户发展畜牧养殖业。
    在各项惠民政策的扶持下,五大绿色产业成为白河财政增长、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优质木瓜基地10.7万亩,5000亩以上的基地乡镇15个,500亩以上的基地村83个,预计年产木瓜180万斤。1.8万亩优质大茬地膜烟长势良好,预计可产烟叶3万担,实现产值13000万元。全年落实蚕种4万张,春季养蚕就达2万余张,预计年产鲜茧1000吨。累计培育畜牧强乡镇3个,培植了33个养殖大村500余户养殖大户。

    科技兴农 科教强县

    为切实解决科技培训到农户的现实问题,该县大力实施“1115”科技入户工程:为124个村每村派驻了一名科技特派员,长期驻村指导农户发展烤烟、蚕桑、畜牧、林果等绿色产业,帮扶村上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开展科技推广和培训,给每个农户家庭培训一名懂科学技术的劳动力,重点推广10大农业实用技术,培育500个农村科技示范户。县科技局为让县内10.7万亩木瓜打开产品和销售市场,组织人员多次赴湖北、西安等地考察洽谈,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达成协议,共同研制开发木瓜酒、木瓜果醋等系列产品,使木瓜真正成为白河人民的富民产业。县农业局加大科技攻关力度,通过GAP认证,抓好留存的5万亩黄姜种源基地的田间管理。县烟草公司长年派驻64名技术员,手把手地指导农户发展烤烟。宋家、卡子镇群众依靠科技发展起5000亩科技示范茶园,使白河也有了颇具地方特色的“品牌茶”。
    白河县在巩固提高“两基”成果的基础上,大力实施“科教强县”战略。以创建教育强县和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为契机,切实加强中小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建、配、管、用”的原则,加大中小学实验室建设和教学仪器的配备工作,确保中小学校仪器设备、图书配置达到省颁标准,实验开出率达100%,共改造D级危房7605平方米,新建校舍14700平方米,全面促进普、职、成三类教育协调发展。同时,县上坚持以提高农民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致富能力为目标,积极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据不完全统计,上半年农、林、水等农口部门累计开展各类农业技术培训280余场次,发放技术资料30余种4.5万余册,受益群众达9万余人,使农村青壮年劳力都掌握1至2门实用技术或专业技能,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建设新农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打造文明 建设家园

    白河县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试点示范”的原则,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实施“康居工程”,引导群众建设家园,打造富裕、文明、生态、和谐的新农村。
    在具体实践中,按照“前山抓新村建设、中山抓扶贫开发、后山抓基础设施”的思路,加强科学规划和分类指导,集中捆绑资金,着重在巩固续建25个扶贫重点村的基础上,新启动了新厂村、顺利村等10个重点村和9个新农村试点村建设,扶贫搬迁650人,生态移民1111人,帮助农民实施“一改三建”,建设富裕、生态、环保的殷实农户,打造具有白河特色的“巴山民居”。与此同时,县上把提升文明水平、整治城乡面貌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县城,以创建文明卫生县城为目标,扮靓了桥儿沟一条街,拓宽了人民路“瓶颈”路段,硬化了城区胡同巷道,加快了狮子山新区开发工程。在农村,以创建“十星级文明户”为载体,落实了门前卫生“三包”制度,引导干部群众共同创建文明卫生集镇,集中清理农村柴草乱堆、污水乱倒、车辆乱停等“五乱”问题,大力治理农村“脏、乱、差”现象,彻底改变村容村貌。西营镇田园小区开发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着力打造出以青砖、白墙、红顶为外部特征的“田园民居”。该镇蔓营村也以绿在村庄、美在院落为目标,在提高卫生室、文化室、广播室配套服务功能的同时,村支部带领群众义务整修公路2公里、修复水渠1000米。城关镇胜利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也不甘落后,组织群众在公路两旁、房前屋后补植樱桃、柑桔2700余株,樱桃园、柑桔园绿化带在长廊沿线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ak_sjx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