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理论调研 > 正文内容

    抢抓移民搬迁机遇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中共白河县委 白河县人民政府

    作者:佚名 时间:2012-07-26 08:42 来源:安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字号: 打印

    安康工作交流(第五期)

      白河县是全市平地资源最缺,居住条件最差的县。25度以上的土石山区占全县总面积的95%以上,没有一块百亩以上的自然平地,21万人口中有2.7万户9.3万人居住在滑坡险段或生存条件较差的高山陡坡上。十年九灾、因灾致贫是长期困扰我县安全与发展的头号难题。如何破解难题、走出困境,实现群众安全居住和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为此,白河县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实施陕南移民搬迁的重大政策机遇,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整体部署和省市移民搬迁部门的工作安排,坚持把避灾扶贫搬迁工作作为新时期“三农”统筹和“三化”同步的重要抓手,牢固树立规划引领理念,认真落实移民搬迁政策,系统谋划相关配套措施,整体推进各项工作落实,积极探索“集中安置建社区、土地流转建园区、农民就地变工人、产业支撑保增收”的搬迁工作路子,取得了较好成效。截至目前,去年1740户的搬迁任务已全部完成,集中安置率达到97.2%,实现了省市提出的工作要求。在工作中我们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坚持安全第一,科学规划到位。做好移民搬迁工程首要是总体谋划、规划引领。我们坚持全域规划理念,于去年底编制完成了《白河县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从总体上对全县人口分布、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等进行整体谋划。依据这一规划,按照“避灾、扶贫、安居、发展”的总体要求,选择安全宜居、有发展潜力、人口规模较大、辐射带动能力强、配套设施具备一定基础的镇村作为移民搬迁主要安置区,制定了移民搬迁安置“11135”专项规划,即打造1个宜居县城、11个重点集镇、35个社区新村,力争县城人口达到6万人、集镇6万人、社区6万人,基本形成“县城—集镇—社区新村”三位一体的城乡人口分布和建设格局。围绕“11135”集中安置体系,县上先后拿出300多万元委托安康、西安、十堰、重庆等地的专业规划和评估机构对移民安置区实地勘测,先后完成规划设计、项目建议书、地质灾害评估、防洪评估、水土保持方案、环境影响评价等文本35个。所有规划坚持适度超前,统筹考虑房屋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既注重景观、又注重实用,既注重发展、又注重民生,既注重当前、又注重长远,力争20年乃至更长时间不落伍。系统科学的规划有效地发挥了引领作用,避免了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
      二、坚持集中安置,政策激励到位。突出抓好集中安置不仅仅是集约节约用地的客观要求,更是加快城镇化步伐,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现实途径。为了确保集中安置达到80%以上,我们一是加强政策法规的宣传引导。严格按规划审批管理城乡居民建房,依法查处违法违规的乱挖滥建行为,严格审查和控制分散安置,对没有经过批准的分散安置一律不得纳入移民搬迁安置计划。二是制定和实行差别化的奖补政策。集中安置的搬迁户,按照进县城3.5万元,进集镇和新村社区的3.2万元给予建房补助,对上楼实行套房安置的给予较大额度的一次性奖励补助。2011年,全县集中安置近1500户,其中居住单元房上楼安置的达900多户。这一政策在提高集中安置率和楼房安置率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三是切实建好集中安置区。多方筹集资金,加大道路、堤防、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真正把集中安置点建成设施配套、功能齐全、安全宜居的新区,增强吸引力,使之成为搬迁户居家的首选之地和理想之地,让搬迁户住得安心舒心。
      三、坚持资金捆绑,项目整合到位。集中安置关键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资金缺乏。为此,我们坚持资金捆绑,整合多方面资源投入,建立起了“政府投入基础设施、社会投入主体开发”的多元投资机制。一是捆绑部门项目。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捆绑扶贫迁移、生态移民、危房改造、农田建设、道路工程、绿化造林、土地整理、灾后重建等项目资金,统筹安排使用,集中推进各项建设。仅2011年至今,即整合发改、财政、城建、民政、农业、水利、林业、国土、交通、卫生、电力等部门项目资金7200万元。二是引导社会投资。坚持“政府主导、业主开发、项目支持、市场运作”的思路,多方支持工商企业、返乡能人、村组干部等创业兴业,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向移民搬迁领域,探索出了“工商企业下乡建设、外出老板返乡建设、村组干部带头建设、搬迁群众自主建设”四种模式,既解决了社区建设的融资难题,又为他们创业发展搭建了平台,改变了集中安置单一的投入方式。全县开工建设的35个安置社区,80%都是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投资,总额度超过2亿元。三是用好预算资金。为了抓好城镇、生态社区建设,推进移民安置工作,保证民生工程所需,我们克服财政困难,每年预算2000万元作为城镇和农村社区建设资金,专项用于各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保证了搬迁工程顺利实施。
      四、坚持有业安置,产业配套到位。为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在建设集中安置社区的同时,坚持有业安置,按照“三个一”的思路,即“一个生态社区、一户劳动密集型企业、一个产业示范园区”,积极发展相关产业,切实增加搬迁户的收入,确保搬迁户生活水平不下降、收入水平有增长,努力构建“移民搬迁进社区、土地流转建园区、农民就地变工人”的搬迁新路。一是积极建设农业产业园区。根据“11135”规划,我们同时配套制定了“61120”农业园区建设规划,即为移民安置社区配套建设6个农业示范园、10个龙头企业、10个专业合作社和20个示范点,积极支持搬迁户创业兴业。目前,全县已新建黄姜、林果、苗木、养殖等各类农业示范园区10余个,其中:仓上镇天宝现代农业示范园、城关镇中营现代农业示范园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二是大力发展新型工业。积极对外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促使搬迁户就地就近就业。去年以来,我们先后引进了汽车装备制造、黄姜产品加工、纸杯纸具、制衣制鞋等多个工业项目,其中:俊达公司年产1万辆“圣宝”牌汽车已经竣工投产;神达公司年产3万辆专用车建成下线;由北京宇柏嘉织服饰有限公司投资的茅坪镇枣树社区年产100万套的服饰加工项目,已完成征地和规划工作;白河县方宇药业公司年产300吨黄姜皂素项目正在开山改河;西营镇蔓营社区引进当地外出务工能人返乡建设一个常年用工200余人的制衣企业,正在加紧组织建设。这些项目全部建成后可新增就业岗位3000余个,将有力解决搬迁户家庭就业增收问题。三是抓好劳务输出技能培训。强化“人人技能工程”,加大搬迁户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积极开展有组织外出务工,稳定提升劳务经济。同时,有序开发社区管理服务等公益性岗位,扩大就业创业途径。全县初步形成了“住在山下、就业增收在山上”、“住在城镇、就业增收在企业”,“住在社区、就业增收在园区”等多种就业增收渠道。
      五、坚持机制创新,工作保障到位。移民搬迁工作量大面广、任务重、时间长,为确保这项工作顺利推进,我们从体制机制着手,坚持创新,增强活力。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整合归并了统筹城乡发展、农民进城和移民搬迁三块资源和职责,成立统筹城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责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办公室主任由分管副县长兼任,下设四个工作组,配备一名正科级专职副主任,抽调19名干部集中办公,成立独立的工作机构,有效地解决了机构重叠、职能不清、推诿扯皮的问题,为搬迁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强化项目管理。在移民搬迁各类建设项目中,我们严格坚持工程“三算”管理和项目“四制”要求,把“按规范设计、按程序报批、按设计施工、按要求验收”贯穿移民搬迁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同时,认真组织好移民搬迁户的检查验收和资金管理兑付工作。县统筹办设立搬迁资金专户,安排专人管理,所有资金全部封闭运行。搬迁户检查验收全程由监察干部参与,逐户核实,三榜公示,建房补助“一折通”直接兑现到户,确保移民资金使用安全放心。三是认真监督考核。将移民搬迁纳入各镇和统筹办年度“红皮书”考核任务,列为全县30项重点工作内容,作为重点督查督办事项。县“五人督查组”实行月检查、季通报、半年评比、年终考核,发现问题限期整改。形成了县抓总、镇抓点、村抓户,一级抓一级、级级抓落实的良好氛围,保证了移民搬迁工作顺利推进。

    (本期编审:周孝斌 陈文斌 投稿邮箱:cwb0866@163.com)

    2012年7月23日
    安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邹亚康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