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了凝聚奋斗力量,增强城市软实力,笔者就提炼安康城市精神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炼安康城市精神的意义
"十一五"时期,安康市打破了制约发展的交通瓶颈,发展速度全面跟进全省步伐,对外知名度、美誉度得到了极大提升,特别是继三苦精神以后形成了阳晨精神、村道精神、抗洪精神、创卫精神等一批宝贵精神财富,为提炼新时期安康城市精神(以下简称安康精神)作好了思想准备。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安康滞后于全国全省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安康地域文化的影响力仍然有限,存在人为的偏狭事件频发和官德民风中精神懈怠的危险等消极文化现象。因此,通过提炼安康精神,对内呼唤主体意识,为振奋和催化全市人民推进跨越发展的信心提供力量之源;对外彰显城市风貌,为塑造安康正面形象提供精神特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一是有利于打造城市文化软实力
目前,纽约、巴黎、伦敦、东京等国际化大都市有城市精神的表述语,国内也有180多个城市(主要是地级市)开展了提炼城市精神活动,既有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区域的城市,又有甘肃省经济欠发达诸市,通过打造城市精神"先天不足用后天的努力来弥补",毗邻的西安、汉中、十堰、重庆等城市也先后展开了城市精神讨论活动。部分城市在提炼过程中精辟地总结到:"要让城市居民不仅有地域共同点,更有价值共同点,将文化自觉凝聚成一种共同的力量"。借鉴于此,安康精神是安康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结晶,是当代安康人开拓进取、奋勇争先的精神内核,是城市的灵魂和旗帜。通过提炼活动而展现城市精神应有的导向力、激励力、凝聚力和规范力,无疑将对安康可持续发展起到巨大推动和牵引作用。
二是有利于丰富安康对外宣传策略
2011年10月12日,安康市正式发布旅游形象定位为"汉水秦巴秀、自在安康游",开展提炼安康精神的活动是否多此一举?不少城市在对外宣传中做了两手安排,一手打造城市名片,另一手提炼城市精神。前者更重生态、自然与地标形象等发展成果的结合,物化性强,是最具体、直接的城市品牌;后者偏重人文精神的精髓,是市民精神、价值共识、审美追求的集合体。例如,安徽省芜湖市对外发布的"芜湖城市名片"确定为:皖江明珠、创新之城;"芜湖城市精神"确定为:开放、诚信、务实、创新。安康旅游形象定位趋近于城市名片,而安康精神更重于民众集体性所拥有的气质和禀赋的熔铸,是安康人能够自己认可的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核心理念,是城市内在品味焕发于外的大推介,将会极大地丰富安康对外宣传策略。
三是有利于提高市民文化素质
提炼安康精神是一次大众广泛参与的寻根、铸魂、凝心活动,依靠自知、感染、陶冶等柔性方式唤醒市民精神,在讨论、总结、塑造中,每一个市民均是安康精神的培育者和传播者。一方面通过对损害城市精神的陋习进行曝光和修正,冲刷人情冷漠、金钱至上的意识根基;另一方面对符合城市精神的领军人物进行褒奖和颂扬,达到弘扬正气、鼓舞斗志的目的。尤其是领导和干部的群体应该率先将安康精神内化为一种情操和品质,在无声的示范中开启民智、锻造民魂、激发民力,继而促使每一个市民的素质得到一次大升华,驱动整个城市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激情和姿态,在跨越发展、循环发展中跳起来摘桃,以干劲和实绩,遏止安康在区域竞争中被边缘化的态势,让每一个安康人在更大的范围得到应有的尊重。
二、提炼安康精神的原则
"植根历史、基于现实、紧跟时代、引领未来"是城市精神提炼中广为认同的原则,但很多城市精神的表述语太过一般化,难以留下与该城市对位的深刻印象,诚信、开放、创新、和谐等词汇雷同出现,在安康精神提炼中应引以为戒。笔者认为提炼安康精神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地域性原则。从空间的特点上萃取安康精神。找到安康文化的地域性,才能找到安康精神根骨。每一个城市精神之所以独树一帜、与众不同,是由于地理环境、文化传承、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正是一个城市独特的个性。列宁说:"地理环境的特性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又决定着经济关系的以及随在经济关系后面的所有其他社会关系的发展"。有"中国莱茵河"之称的汉江孕育了灿烂的安康文化,绵延千里的秦巴山脉造就了安康的风尚习俗,南北衔接、东西过渡的区位特点使安康位于多种文化接壤交汇处而更加多元纷呈。提炼安康精神离不开安康地域痕迹的衍化,离不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濡染。
二是传承性原则。从纵向的特点上梳理安康精神。找到安康文化的传承性,才能找到安康精神基因和禀赋。安康文化受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秦陇文化影响较深,具有农耕文化和山地文化的特性,从安康历史上走出的怀让大师和沈尹默昆仲等文化巨匠的风采来看,也离不开宗教文化和高人隐士适生氛围的影响。这些文化流向导引安康人不断表现自己固有的传统,甚至呈现出封闭与包容、好胜与精明、小富即安与开拓创新等气质的纠结,在安康精神的提炼中更多的安康人应该审视自己的潜意识,向源远流长而又多层次积淀的安康文化致敬。
三是时代性原则。从横向的特点上整合安康精神。找到安康文化的时代性,才能找到安康精神先进性。在顺应时代新变化和实践新发展背景下进行的安康精神提炼活动,是一种破立结合过程,既要吸收、借鉴、融和其他城市精神,体现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元素,也要有一种逆向思维,找出安康人最缺乏的时代精神与思想痼疾,针对安康文化中落后和消极的因素进行反思性的批判。"不创前未有,焉传后无穷",提炼与时代潮流同步的安康精神是一种文化创新,是增加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必要,也是当代安康人向后世传递的胸襟和气概。
四是认同性原则。从人和的特点上凝聚安康精神。找到安康文化的认同性,才能找到安康精神使命感。提炼过程必须深入浅出,表述内容要涵盖出安康地域文化的菁华,揭示安康市民对于现有精神面貌有所改造和提升后的境界,有寓意和高度。表述形式要通俗易懂、简洁易记,便于普通市民接受与传诵。笔者建议这一提炼活动,一要向内求证,由市委宣传部牵头成立临时性工作机构,在全市开展广泛参与的安康精神表述语征集活动,辅以对安康人陋习和美德的归纳活动,采用专题讨论会、发放问卷和网络、短信、微博等方式大范围征集,筛选出若干备选的表述语,交由社会各界表决后正式对外公开发布。二要向外学习,认真研读有关城市精神,从中找到启示。例如,杭州市城市精神为"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精致"是画龙点睛之笔,诠释了吴越文化的内涵;马鞍山市城市精神为"聚山纳川、一马当先"。将这个城市"九山环一湖,翠螺出大江"的地域特点表现出来,又洋溢出奋勇争先的豪情壮志。
三、我所理解的安康精神
笔者抛砖引玉,认为安康精神应有"三性"的体现,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到安康精神的讨论中。
一是韧性。从正面指顽强持久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这是山的秉性,意志品质如同大山一般巍峨不动,是安康人立身之本,是面对现实生活的哲学观。这里面包含有吃苦、能干、勤劳、质朴、忍耐等要素,伴生的有保守、封闭、自足和狭隘等意识,需要在提炼中扬弃,汲取正向能量,坚定、坚持地做事创业。
清《兴安州志》称"兴安僻在万山"、"故家巨室,屈指无几"。由于安康处于秦巴山区的重重屏围,位于兵家必争之地而历遭战火损毁,久远的经济贫困历史,造就了安康人非同一般的韧性。张虹老师在《试论陕南安康地域文化精神》一文中称之为"文化的贫困精神"。笔者认为安康人的坚韧有两面性,一方面有改变生存条件的不懈努力,另一方面有乐天安命的心理调节功用。后者是小满则安、小富则喜的根子。笔者建议有颇多湖南移民后裔的安康人应深思:为什么安康人的坚韧更多的时候走了圆圈,就地徘徊。而湖南人的坚韧在近现代走了直线,升华成为"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南精神。对湖南精神起到奠基作用的湘军精神概括为:恰得苦(吃苦)、耐得烦(坚持)、霸得蛮(恒心),韧性是其精神实质。湖南人数千年来寂寂无名,鸦片战争前后,才出现了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将领、谭嗣同为首的戊戌维新志士、黄兴为首的革命先驱到毛泽东为首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等四个人才圈,这些人才多数集中在山大水多的湘乡、浏阳、长沙、湘潭四县,将"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的人才井喷现象推至了历史巅峰。很多人总结湖南近现代"举世无出其右"的崛起,认为与南宋时张栻、朱熹等人开始在岳麓山下讲学,经过千百年人文精神的薪火相传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坚韧必须与经世致用的知识教化相结合,才能转型为人文精神力量,才能诞生远大理想抱负和脚踏实地奋斗并重的人才集群,才能够为后发优势提供智力保障。
1695年(康熙三十四年),在安康做父母官的兴安州知州王希舜感叹:"或者民俗之兴盛,系于世风之升降,则培养本元,以挽气化,夫岂旦夕之可期者乎?"又是400多年过去了,安康人仍然在苦苦追赶时代的步伐,找寻属于自己的精神高地,这样的追赶和找寻还会持续下去。提炼安康精神不单是今天站在了什么高度,而是为未来站在令人瞩目的高度上做好垫脚石。韧性曾经是安康人抗拒贫困、接辈传宗的信念,也必将支撑安康人赢得繁荣昌盛、气象万千的未来。
二是灵性。从正面指聪慧机敏的头脑,通达兼容的气度。这是水的秉性,水无常形、圆活变通,是安康人的处事之道。这里面有灵秀、机敏、包容、变通等优点,伴生的有浮夸、轻薄、狡黠等小聪明的不足,需要加入大格局、大智慧来升级换代。
在安康的方言中"灵性"也作"灵醒",用在较为宽泛的称赞上,夸人聪明、长眼色、动作迅捷、长相周正、穿着整洁等。在安康普通市民阶层中,欣赏精明能干要高于厚重朴拙,欣赏灵活变通要高于倔强执着。从漫长的风俗长河看出安康人经历过的性格演变。北宋《太平寰宇记》说安康人在汉高祖时"深有楚风"、《东汉志》记载"君子精敏,小人勇悍",东晋《华阳志》记载"质直好义,有先民之遗风"。"深有楚风"即与湖北风俗相似,湖北人以九头鸟的聪明而著称。"精敏"的意思是精细敏捷。这些特点显示安康先民就有一种灵性;到了清《兴安州志》记载"日趋儇薄"。"儇薄"意思是轻薄而有小聪明,就有贬义在里面,和很多现代安康人自我反思如出一辙,"安康人成事在聪明,坏事在于小聪明"。经过明末清初战乱,清廷下令移民陕南,以湖南、湖北、四川等省来安康的人居多,这种五方杂处的局面,必然导致交流的主动性,与原著民的"质直好义"融和成了一种新的性格特点,显现了精神上的外向度。研究三秦文化差异性的有关专家则认为,陕北属黄土高原文化,关中是典型的农耕文化,陕南文化是山地文化,除具有三秦文化的共同特性外,还兼有长江流域文化的某些特征,安康人和陕北、关中人表现出来的不同就是"精",能"谝"。
在安康市开展过的解放思想大讨论中,对安康人缺点的总结,相对集中在开放、包容和大气不够的问题上。笔者认为不可一概而论,包容是开放的前提,是大气的意脉,安康多元文化交汇的状况表明安康人的兼容性很高,从现有的一些经济现象也能体现出来。例如,安康市的经济水平与延安市差距较大,但安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延安市持平,2010年均为110多亿。安康人"嗜口腹"、重消费的背后,是对各种外来文化有强大的接受能力,这就是包容度的折射。当然,不排除某些人某些事情上不够包容,或者为人处事的包容能力强,对干事创业跳跃性的思维包容能力弱。但研究城市精神需要寻找大多数人的心理、精神取向,绝不能以偏概全。
三是血性。从正面指热血正义的抱负,勇于进取的胆略。这是火的秉性,也是安康人性格当中"双刃剑",骨子里不安于现状,聚集着一种可怕的能量,要么热血赤诚,要么毁灭殆尽。这里面有维护公理、知难而上、锐意进取的特点,也伴有冲动、斗气的劣根性,蕴含对秩序和规则的破坏力。需要以奉献、牺牲和不为私利的前提,才能上升为勇于担当、自强不息的浩然正气。
民俗专家研究结论,受山地文化影响的区域,多具有崇力尚勇、质直刚劲、敢做敢为的性格,安康属于古巴国,巴人以憨直、尚武、好勇斗狠著名,这是血性催生之源。陕西辛亥革命的发起与组织者多为安康人,这种以天下为己任、舍生忘死的精神就是安康人血性的证明;安康市常年外出打工人数达60多万,占全市人口比重位居陕西各市前列,表现出不甘人后、开拓奋进的精神;安康"民刁好讼",有"轻生死以拼输赢、争公道"骠悍民风传统,既有"要说法"讲法制的理念,也有不计成本导致极大损害的情况发生。
从安康人血性中能够窥探易发偏狭事件的文化心态,张会鉴老师等人编著的《安康文化概览》中有过深邃的思考:"作为神秘道教发源地的安康,儒家学说影响在安康相对较小",因而安康历史多出两类人,一类为深谙道家真谛的智者,充当军事谋士之类的角色,另一类"道教文化中'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积极特性,被他们推向极端走向反面,他们可以抛弃任何道德价值体系、价值观念,为小团体或一己的生存无所不为",甚至沦为"背离道家文化真谛的亡命徒",从当年李万铭大骗案和安康武斗等事件到如今邱兴华、张青华等令人发指的残忍行径,都能找到这样一种思想轨迹,需要铭记和警惕。
笔者不揣浅薄,提出安康精神三种表述语作为备选:
之一:将安康精神提炼为"韧性、灵性、血性",并予以正面的解读。这种提炼结构类似河南"三平精神":平凡、平静、平常。
之二:将"坚韧、灵秀、奋进"作为城市精神提出。将已有的特点和包含的期望融为一体,这是大多数城市提炼中采用的模式。
之三:将安康精神提炼为"居安思危,兼容奋进(或灵醒进取)",前半句隐含有安康人自我加压的危机感,"安"可以引申为安康,而"危"是当前正在进行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工程,以移民搬迁的方式破解山地危居,"居安思危"是对"韧性"即山的秉性概括。后半句立足于时代感,"兼容"或"灵醒"是对"灵性"即水的秉性概括,"奋进"或"进取"是对"血性"即火的秉性概括。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