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平利县各级党组织和党员深入学习贯彻上级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坚持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作为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有效抓手,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得实惠”这一根本要求,把创先争优活动的落脚点放在改善民生上,大力实施惠民工程,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好事,使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活动带来的新变化。
加强灾后重建,全力保障民生。7.18特大洪灾发生后,平利县把灾后民生放在首位,及时救助安置受灾群众,对“三无人员”每天按10元标准安排生活费用。并迅速采取投靠友、就近租房、邻里互助的方式安置无房户灾民2万多人,紧急调剂粮食140吨,食用油6500公斤,配发棉被、毛巾被、衣服16700余床(件)。目前,全县下拨救灾款387.55万元,为179名贫困大学生发放资助款20.7万元,全力保证了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有住所、有病能医、有学能上。全面落实“管、救、收、种、防”措施,抽调158名农技干部深入乡镇、示范村和产业大户,从种植业、畜牧业、高效经济作物管理等方面开展自救和晚秋生产技术培训及跟踪服务,全县先后恢复农田及耕地3670亩,恢复农作物38400亩,恢复茶园、绞股蓝、桑园等高效经济作物16284亩;恢复圈舍4900平方米,畜禽补栏12450头;紧急调运1.2吨优质萝卜、白菜等菜种,免费发放到灾民手中,帮助灾民恢复蔬菜种植4000余亩。
围绕生态立县,推动产业发展。平利县深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以来,紧紧围绕“实施生态立县、建设美丽乡村、提升三化水平、推进突破发展”为主题,特色优势产业得到发展壮大。2010年上半年,平利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0049万元,同比增长40%。以昊华钡盐、金龙水泥等大工业项目落户平利为标志,工业实现突破发展,基本形成了新型材料、富硒食品、建材工业、绿色能源、生物医药等五大支柱产业。坚持茶饮产业率先突破,畜牧、蚕桑产业跟进发展,茶、畜、桑三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茶饮产业的产量和产值在全省21个产茶县中从14位跃升到前三位。旅游开发扎实起步,以平利龙头村为代表乡村旅游逐步升温,天书峡景区开发取得实质性进展,旅游产业不断壮大。
加大培训力度,服务人民群众。今年以来,平利县加强与劳务基地企业联系,收集各类用工信息,对16?45周岁的富余劳动力进行劳务输出,享受困难家庭外出务工路费补助政策。“7.18”特大洪灾后,对有培训意向、急需技能就业的受灾人员,进行免费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等级鉴定,促进其就业、就好业;对受灾点大学毕业生优先安排就业见习,并给予见习补助,解决其当前受灾困难。对有创业愿望、创业项目和创业能力的受灾人群,优先办理小额信贷贴息业务。自筹资金不足的,为其担保贷款,享受贴息政策;对已在银行贷款的受灾商户,给予利息补贴。
改善基础条件,城乡面貌巨变。民生为先,民生为重,民生为本。创先争优活动要成为群众满意工程,就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活动的最大实践,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民生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今年,平利县山水园林县城建设加速推进,县城广场、“一河两岸”工程、二级汽车站等一大批市政工程相继建成,城南开发取得突破,新正街提等改造、陈家坝综合改造顺利实施,创建省级卫生县城通过验收并命名。长安、八仙、广佛、老县等一批特色集镇逐步形成,功能日趋完善。如今的平利,新正街整洁宽敞、绿树成行、绿地如茵、女娲广场、康华苑、步行街、茶叶街、五峰楼、景观桥等一座座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山水园林化平利山城日新月异,县城品位不断提高。
统筹社会事业,推进各项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基础条件逐年改善,服务能力显著提升。认真落实各项惠民政策,18.8万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86万人享受到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蛋奶工程全面实施,1.24万户、2.46万人纳入城乡低保,70%五保老人实现集中供养。2010年上半年东区廉租住房首批72户正式入住。疾病防控、地方病防治和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扎实推进,妇幼保健工作效果明显,卫生监督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稳步开展,有力促进了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