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平利 > 正文内容

    平利新农村建设 百姓都说好

    作者:周林 时间:2007-09-26 17:09 来源:平利信息港 字号: 打印

    走进平利县新农村,所见所闻,无不让人耳目一新,精神一振。格调高雅、错落有致的陕南徽派民居建筑群,生机勃勃的产业园,幸福殷实的农家生活,勤劳文明的乡村民风,处处流露出新农村的新气象,体现了农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彰显出平利县新农村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平利的新农村以及平利农民的生活都在悄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平利县新农村建设按照中央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要求,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突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配套,农民素质提高和基层组织建设四个方面的工作,坚持一名县级领导、一个有实力的经济部门主抓、捆绑一批项目资金、建设好一个村的办法,把工作落实到实处。 近三年来共计捆绑各类项目资金4300万元,每年捆绑资金在1500万元以上,重点实施好十个左右的新农村,取得了良好的建设效果。主导产业建设发展壮大。全县的茶饮产业面积由2003年的4.9万亩发展到2007年的12.6万亩。产值由2003年的8400万元增长到2006年的17000万元。蚕桑产业、畜牧业、劳务输出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3年的1480元增涨到2006年的2085元。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全县近几年共新修通村公路370公里,公路总里程达到1381公里,128个村通水泥路达到500余公里,总投资达9500万元。全县共建人畜饮水82处,总投资达610万元,全县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9% 。沼气总数达4600户,占全县农村总户数的9%,农村通电率达99% ,电视入户率达85% ,电话和移动电话在农村得以普及。陕南徽派民居建设改变农民居住环境。以陕南徽式民居为模式,投资900万元,实施的以奖代补,共建设陕南徽式民居2268户,普通陕南民居改造27125户,极大的改善了群众生活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促进了乡风文明,提升了广大群众综合素质。社会事业快速推进。全县近几年投入财政资金2600万元,对全县30余所中小学进行了改扩建,极大的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了教学质量,九年制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8% 以上,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以五保供养为主,建设乡镇敬老院、五保集中安置点和五保并户包帮“三为一体”的五保供养体系,全县共建敬老院15所,五保供养点32个,集中供养五保1078名、占全县五保总数的30%。对特困群众实行了最低生活补助,使全县的弱势群体得到了稳定的安置。
    看到新农村建设给农民带来的实惠,看到新农村的巨大变化,许多村主动要求建设新农村,有些村的群众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人均主动集资数百元,甚至过千元,来抢抓机遇启动新农村建设。通过新农村建设,不少村是“一夜超百年”,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住着雅致舒适的小楼,走在宽敞的水泥路上,农民逢人就说:“新农村建设,就是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wangx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