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安康要闻 >正文内容

平利旅游发展做活“五大文章”

作者:王晓军 李卫 时间:2010-04-24 10:59 来源:陕西日报 【字体:

平利县生态旅游开发以“女娲故里,绿色平利,休闲家园”为核心,科学规划,逐步实施,扎实做好“看”、“吃”、“住”、“娱”、“购”五篇文章,目前平利旅游已显出无穷活力。

看 在人文景观上,有2003年陕西省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魏家坝新石器仰韶型文化遗址”;有一脚踏两省三县之称(湖北省竹溪县、陕西省平利县、旬阳县)的“西岱顶”,据现存碑文记载,“西岱顶”古庙建筑属明、清、民国三代修建而成,现尚存正殿“西圣宫”遗址及石狮、石龟、石虎,还有南崖刀劈斧削的天然屏障等,景区内有土地庙、财神庙、普陀仙山、西圣宫等数处寺庙、道观,庙中壁画保存良好,书有石文佛经。此外,山上还有乾隆年间石碑、石宅、石狮等数处、有“西岱顶”清代古庙建筑遗址,“百庙湾”、“百步梯”、“将军石”、“龙潭子”等众多自然景观,是一处正在开发的千古道教圣地景点;另一人文景观为楚长城遗址,它位于平利县与湖北竹溪县交界处的长安镇,是出秦入楚的咽喉要道。据考证,此段长城系公元前五世纪末,春秋战国之交所建,来此地观光,凭吊古战场,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此遗址为我国长城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有些已经从地面上消失了,有些至今还屹立。

更具教育意义的阵地是革命先驱廖乾五故居。它位于八仙镇龙门街,廖乾五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家,北伐战争时期驻军党代表,贺龙的入党介绍人,是我省位居最高的党史人物,现正在修缮其故居,后将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时,对周围的基础设施进行保护和修缮,保证了其不被破坏。
  
在自然景观开发上,平利县更是“全力齐发”。通过招商引资,在海拔2917.2米的“巴山屋脊”的化龙山上建成了集旅游、避暑、度假、探险、科研、道教文化于一体的千家坪森林公园。1982年省政府将此山定为自然保护区,并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筑就平利境内最大的人工湖———古仙湖,一道60余米高的电站拦河大坝,成就了发电、旅游开发两大功能的人造景致;打造平利“第一人工湖”——琵琶岛的湖岛旅游精品。此外,在与重庆市城口县交界,东南与陕西省镇坪县接壤的巴山腹地尚有展现“塞外风光”的万亩大草原。另外,龙头、普济寺等一批旅游新村也正加速建设。
  
吃 地处秦头楚尾的平利县,在饮食上相近湖南、四川风味,主食米饭,菜肴喜食酸辣,故有“湘味”和“川味”之称。县内餐饮酒楼饭店颇多,但最能体现平利风味的却是地方六大“自产菜”。色泽暗红,香味扑鼻的山村腊肉;浇上油泼辣子、味精、蒜汁和醋,色、香、味兼备,吃起来滑腻爽口的魔芋豆腐;将洋芋刮磨的浆煎成薄饼,单独食用或与腊肉同炒的洋芋粑粑;将青菜切碎拌上盐、辣椒面和生姜,装进坛内密封五至七天,取出晾干与腊肉同炒的干盐菜;用酸辣角与肚片同炒,鲜脆味美,香嫩爽口,驱寒去风,解酒开胃的酸辣肚片及将大米磨成稀粥发酵后蒸熟,质地细腻,洁白柔软,香甜可口,营养丰富的米浆馍等成了城市人吃不到的“山珍”,它们给来到平利的旅游客人留下永远的回味。
  
住 平利县四季分明,春秋温和,冬不酷冷,夏不炎热。近年来,县上不断健全配套功能,提升县城品位,吸引外资建设了平利第一接待中心——长兴宾馆,集健身、娱乐、会务、食宿于一体,具有强大的服务功能;激活民资,开办了女娲茶楼;老店新改,重塑平利饭店“老招牌”。此外,还有乡村的杨柳山庄、木瓜山庄、桃花山庄、古仙湖、琵琶岛度假村等一批可接待住宿服务的农家乐使城内城外遥相呼应,相互竞争,同唱一台“旅游戏”。
  
娱 平利近年发展了一批休闲娱乐场所。最具活力的是平利体育场,每天早晨老人、小孩、年轻人在这里打太极、练跑步、打篮球等,到处都是“运动者”;晚上可进山城夜市、舞厅、茶座,尝一尝陕南烧烤麻辣滋味,热闹时吼一声巴山号子,独处时品一品云雾香茗,或观看采茶姑娘的茶艺表演,体味当地“夜生活”。
  
此外,远道而来的游客还可与茶农一道采茶,参加当地女娲庙会,欣赏以“女娲故里,绿色平利,休闲家园”为题材的平利县女娲广场,再次感受“女娲故里”的气息。
  
购 平利县充分挖掘山中之物,制作成旅游纪念品。走进全国绞股蓝之乡,带回一盒包装精美的平利绞股蓝或茶叶,经济实惠;而带上一点可炖、炒、煮、炸的八仙腊肉,具有浓郁乡土风情。此外,被誉为“狮子头菊花心”的“八仙党参”及其它中药材亦可成为游客们选择的对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lipeng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