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推动了经济保持持续发展。“十二五”时期,随着中省一些重大项目的相继建成,中省投资将会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势必会对全市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造成一定影响。为了保持全市经济在“十二五”时期的持续稳定发展,消除投资增速下滑和较大波动对经济增长产生的不利影响,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十一五”期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情况
“十一五”期间,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积极财政政策的影响下,一大批中省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项目陆续在我市开工建设,不仅极大地改善了我市的交通条件,也明显拉动了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促进我市经济实现了加快发展。“十一五”前四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729.5亿元,年均增速达到36.1%,较“十五”时期加快17.8个百分点。预计五年累计数达1089.5亿元,是“十五”累计(232亿元)的4.7倍。分析我市“十一五”投资增长,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6年的108.3亿元(注:调整后数据,含跨地市项目)增加到2009年的272.77亿元,年均增长36.1%。其中地方固定资产投资由2006年的71.16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203.83亿元,年均增长42.0%。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由2006年的57.1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175.8亿元,年均增长45.5%。房地产投资逐年上升,从2006年的6.53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2.67亿元,年均增长24.7%。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前四年交通建设累计投资324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44.4%,建成了西康高速公路,襄渝铁路二线通车投运,十天高速、安康-陕川界高速公路即将建成通车,西康铁路二线开工建设,通达市外的能力显著增强,根本改善我市多年来的瓶颈制约。
2006 -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单位:亿元
注:从2006年开始,跨市固定资产投资开始纳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范围。
二是产业项目投资的比重逐年增加,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随着我市扩大对外开放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大批产业项目在我市投资建设。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由2005年的15.2:28.8:56.0,调整为2009年的6.0:25.2:68.8。工业投资数额和比重逐年上升,2006年工业投资21.65亿元,增长21.0%;2007年工业投资25.95亿元,占地方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26.2%,增长19.9%;2008年工业投资49.32亿元,占地方投资的比重达到32.7%,增长90.6%;2009年工业投资68.8亿元,占地方投资的比重达到33.8%,增长45.4%。
2005年和2009年三次产业投资构成
3、投资对整体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投资需求持续旺盛,引领经济发展,“十一五”以来,随着国家高速公路、铁路复线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在安康建设,安康投资需求迅速上升,投资对整体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十五”末的16.1%,到2009年达到6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占全国、全省的比重分别提高了0.05和1.1个百分点。资本形成率2006年为49.69,2007年为55.97,2008年为62.42,2009年为71.06,提高了21.37个百分点,表明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而同期的消费率从2006年的61.79增加到2009年的66.78。
二、“十二五”投资增长预测分析
根据对“十二五”期间我市规划建设中省境内投资的项目进行测算,整个“十二五”期间包括续建、新建在内的铁路、高速公路、电站、机场等重大项目累计投资在800亿--1100亿之间(其中电站投资约400亿元、铁路投资约300亿元、高速公路及机场投资约400亿元),年均在200亿元以内。但由于未来“十二五”期间国内外经济环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资源环境约束以及项目自身的不确定因素,一些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和建设周期较长,将导致中省项目投资额出现前低后高和较大幅度的波动。
地方投资近年来集中在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得益于国家应对金融危机采用的扩大内需积极财政政策以及加强公共服务领域投资,处于高位运行。“十二五”期间,由于国家将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更加突出科学发展主题 ,更加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及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预计重大基础设施仍将是我市扩大投资的重点,而民生领域投资、生态环境以及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将会保持持续稳定增长。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预计在2012年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达到480亿元峰值后出现一定幅度下降,随后由于一些重大项目陆续开工建设而再次增长。预计整个“十二五”期间,地方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在17%以上。
“十二五”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增长预计
地方投资增速(%)
|
“十二五” 末绝对值(亿元)
|
“十二五”中省投资预计(亿元)
|
“十二五”期间累计(亿元)
|
年均投资额(亿元)
|
全社会投资增速(%)
|
备 注
|
15
|
490
|
800
|
2690
|
538
|
13.6
|
2010年地方投资基数按245亿元、全社会按360亿元预计
|
18
|
560
|
800
|
2860
|
572
|
15.8
|
|
20
|
610
|
800
|
2990
|
598
|
17.4
|
|
25
|
750
|
800
|
3310
|
662
|
21.0
|
三、“十二五”时期投资对经济的影响分析
“十二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预计略高于生产总值增速,远低于(“十一五”前四年增速31.7%,五年预计平均增速35.0%)“十一五”增长幅度,在未来的“十二五”时期,保持投资一定幅度的持续增长,对于实现我市经济较快发展是十分必要的,但投资增幅的放缓不会对经济增长造成严重影响,主要原因有:
一是我市经济处于跟进全省发展水平的加快发展阶段。县域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经济运行持续向好的基础比较扎实,近年来增长积累的内生动力和惯性不断增强;二是投资仍处于高位运行。2010年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首次超过生产总值,但固定资产投资是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即固定资产再生产活动,它不等同于国民经济核算支出法生产总值中的投资概念,因此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的减缓并不必然导致经济放缓,还有产出水平和消费因素的影响。我市产业项目投资比重逐年稳步上升,必然使未来的产出水平不断提高。三是在前期形成的投资活动,提高了经济的实际产出水平,即产能的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的目的是在未来获得收益,今天的产业结构,是由昨天的投资结构形成的,而现在的投资结构,又必然反映今后一定时期的产业结构,因此,近年来我市产业项目投资总额和比重逐年上升,必然使产出水平不断提高。四是我国在为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我省加快建设西部强省的未来十年中,经济将保持持续快速发展。产出水平将进一步提高,这必然会导致企业的投资意愿不断增强。
2006-2009年投资率和消费率增长
四、对策和建议
在 “十二五”时期,为了保持全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消除投资增速下滑和较大波动对经济增长产生的不利影响,建议从以下方面加强工作:
1、做好重大项目谋划工作。在积极争取中省项目资金的同时,将更多的精力用在重大项目的谋划、策划、包装、运作上来,加强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经费筹集和使用管理,力争每年要包装一批投资亿元级、十亿元级的重大项目。加大对外开放工作力度,持续不断地改善投资环境,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做到筹划一批项目、储备一批项目、成功招商一批项目、开工建设一批项目。
2、强力推进中省重大项目建设及前期工作进度。落实责任部门和工作推进方案,防止中省跨区域项目投资出现大幅波动。立足构建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和推进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提升和强化区域交通枢纽地位,构建立体化、高密度、放射状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面加快西康铁路复线工程进度,确保2012年竣工投运;积极推进阳安铁路复线、西成客运专线宁陕段工程进度,做好外部环境保障和推进前期工作;全力配合安张常铁路前期工作、西安至重庆高速铁路项目论证工作。规划高速公路建设有序推进,争取安康机场迁建明年开工建设。创造条件支持石泉火电厂尽早开工建设,积极推进旬阳火电厂、安康核电站前期工作,全面完成旬阳、白河电站建设。
3、拓宽融资渠道。大胆启动民间投资,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支持民间资本进入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发展,加快安康高新区和县域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融资中介机构发展,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改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着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消除民间投资的体制障碍,促使民间投资成为我市“十二五”乃至今后地方投资的主要增长力量。积极发展资本市场,力争“十二五”期间我市能有3-5家企业上市融资,申请发行企业债券和地方政府债券,广泛增加资金来源渠道,缓解我市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
4、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月河川道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实验区建设,抓住重点,高起点谋划,高水平规划,大手笔启动,分阶段推进。按照“产业发展,功能完善,生态优美,人文宜居,带动力强”的建设要求,鼓励有条件的农民进城定居,强力推进城镇一体化发展,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功能快速提高,在重点区域产生极化效应。
5、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规范政府审批,强化投资监管,优化投资环境。继续清理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集中抓好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健全政府投资决策机制,规范政府投资资金和项目管理。将政府的投资管理职能从以行政审批为主转到以投资监督管理和为企业服务为主,改变投资项目监管的被动局面,强化和提高政府的投资规划和信息发布职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