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皋位于秦岭南部、巴山北麓,与安康市平利、紫阳、汉滨和重庆市城口县接壤。全县森林植被覆盖率达85%,是国家南水北调重点水源涵养区。境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西安—安康—三峡—张家界”、“西安—安康—重庆”等多条国际旅游精品线路的重要节点和陕南重要旅游目的地。
一、岚皋旅游产业发展概况
岚皋风光旖旎,美景荟萃。岚,山间之雾气;皋,水边之高地。从名字上就可看出岚皋是一个美丽、灵秀而神奇的地方。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温暖湿润的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保存良好的自然生态植被,孕育了南宫山、神河源、千层河、蜡烛山、岚河漂流以及新石器时期人类遗址—肖家坝仰韶文化遗址和以朝阳洞为主的巴山溶洞群等景点230个,其中一级景点75个,二级景点54个,三级景点101个。岚皋风土人情浓郁,民歌民舞、报路歌、攒言子、打谜子、锣鼓草等民风民俗、岚皋民居、岚皋风扬传说等,无不传述着岚皋独特的魅力和韵味。
近年来,岚皋县把生态旅游作为实施突破发展的“首选产业”和“一号工程”,把生态旅游产业作为岚皋实施“一体两翼”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翼,突出旅游基础设施、景区景点和配套服务建设三个重点,大力实施“一廊五区”建设工程、“一环五圈”基础设施工程、“一城五镇百村”工程、“五个一”配套建设工程、“五创”服务体系建设工程、五大景区经营权转让和配套服务项目招商工程以及“五万”促销工程,走出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联动、全民参与“十个围绕”抓旅游的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新路子,被称为“岚皋特色”,成为继“焦作现象”、“栾川模式”、“宁波经验”、“婺源之路”之后又一县域旅游发展新模式,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2009年,全县接待游客10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08亿元,今年,全年接待游客可突破2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6亿元,旅游产业正成为岚皋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二、融入大巴山国家级旅游区是岚皋旅游发展的必然选择
岚皋地处巴山北坡,东西南三面均被大巴山环绕,目前的主要对外联系通道依赖于安岚路,旅游市场主要集中在西安等北线市场,我们的旅游促销活动也主要集中在西安等客源市场。西康高速贯通后,岚皋距西安只有4小时车程,西安这个未来的国际大都市人口将在1000万人以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该县的主要客源市场。岚城公路是该县第三条出境大通道,虽经多年建设,道路等级依然不高,通达能力十分有限。在国家扩大消费、拉动内需的政策驱动下,休闲经济、假日经济急剧升温,许多地区纷纷将旅游产业作为首选产业、当家产业。特别是岚皋县周边地区,旅游发展势头十分迅猛,在客源市场、资金项目、招商引资等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面对百舸争流的竞争态势,要实现岚皋县旅游产业的大发展、大跨越,真正达到“北扩(扩大以西安为主的西北市场)、南拓(拓展以重庆为主的南线市场),东突(突破以武汉、郑州为中心的东线市场)、西进(挺进以成都为中心的西线市场)”目标,争取5—10年内全县年接待游客达到1000万人次,融入大巴山综合旅游区,实现与大巴山区域旅游资源合作开发、客源互送、信息共享、利益均占,就显得至关重要。
三、建设大巴山国家级旅游区的设想
大巴山区域横贯四川、甘肃、重庆、陕西、湖北等省市,由于历史、地理等多方面因素,该区域经济很不发达,是国务院划定的“大巴山贫困片”。为了脱贫致富,实现共同富裕,大巴山区域各地区纷纷寻找对策,其中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共识。为避免旅游开发中的资源破坏,各地区间的重复建设,恶性竞争,其发展也应该走区域旅游合作之路。大巴山区域虽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划,但地理上相邻相连,文化认同感强,是一个整体。这种地缘和人脉特点,奠定了打造大巴山旅游协作区的坚实基础。由此,将大巴山区域作为一个旅游板块来构建,建立旅游协作区,将各地的资源优势组合成一个整体,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资源共享、有序开发,才能达到开发利用的最佳效果,才能最有效地实现该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区域内旅游协调与合作。为了加强大巴山区域内各地方旅游发展中的协调与合作,可在国家旅游局的组织协调下、相关省市旅游局参与,制定出台《大巴山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区域内分工、实施方略等重大问题,对区域实施整体开发,全面把握区域的整体优势和各自特色,依照“点—线—网—面”的开发规律,统筹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开发,实现区域内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布局,减少或避免各地一哄而上、重复建设而出现的资源破坏、经济效益差现象。同时,合理规划与组织旅游路线的内外衔接。利用区域北接西安古都、南连长江三峡、重庆、张家界,东临武汉、神农架、武当山,西承成都、九寨沟、黄龙这一区位优势,与各大城市、各大景区、各大旅游热线紧密相联,形成市场相连、线路相通、客源共享、宣传共赢,促进区域旅游的大发展。
2、规划建设大巴山旅游扶贫综合示范区,争取国家层面上的支持辅助。由于交通不便、自然环境恶劣等原因,大巴山区域的各市县还比较贫困,大部分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省级贫困县。由于地势高、生态环境相对较好,所以就成为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发源于大巴山的汉江,是南水北调的重要水源地。嘉陵江是重庆的母亲河,是重庆及川北几个地市重要的水源地。为了下游的用水安全,大巴山区域人民做出了重大牺牲,解决大巴山区域的贫困问题,让这一区域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已迫在眉睫。目前,国家在推进扶贫开发上由过去单一的解决经济发展向优势资源开发利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转变。由此,可由大巴山区域相关省市同国务院扶贫办签署开发建设大巴山旅游扶贫综合示范区备忘录,把大巴山作为特殊贫困片区纳入国家规划中,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取消大巴山区域政府投资项目地方配套资金等硬性规定。先期在四川的通江、万源,重庆的城口、巫溪,陕西的岚皋、平利、镇坪划出一块区域进行试点,待各种条件成熟后,推向整个大巴山区域。
3、加快大巴山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要加速陕渝两省市间高速公路建设。目前,陕渝两省市还没通过高速公路直接相连。即便西安经安康、万源至达州高速建成后,陕渝两省市实现了高速贯通,也是借道四川。陕渝两省市接壤,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发展背景下,陕渝高速直通迫在眉睫。据悉,重庆经万州到巫山,重庆经万州到开县都已通高速公路,奉节至巫溪高速公路已开工建设,开县至城口高速公路已纳入计划盘子。如果能尽快修通安康经平利、镇坪至巫溪,安康经岚皋至城口的高速,那么陕渝就实现了高速互通且成环线,将大大减少陕渝间行车时间,有效促进两地经济社会发展,也有利于大巴山综合旅游区的建设;二是加快陕渝两省市间铁路建设。两省市应联合向铁道部汇报衔接,全力争取“安张常”铁路建设项目列入全国铁路建设“十二五”规划,争取安康—张家界—常德铁路建设沿“安康—岚皋—城口—开县—万州”走向规划建设,以便辐射带动两省市经济社会发展。
4、筹划建立大巴山国家公园。我国国家公园建设始于2007年,目前被批准建设的国家公园只有黑龙江小兴安岭的汤旺河和云南香格里拉的普踏错两家,若大巴山国家公园能获批建设,必将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大巴山区域,交通历来不发达,形成了一个相对闭塞的区域,至今仍保持着相对原始的自然生态和民俗风情,虽属不同的行政区划,但民俗民风接近,文化认同感强。英勇的红四方面军长征时在这片区域生活战斗过,创建了川陕根据地。这些优势旅游资源,被誉为“养在深闺人未识”,可开展自驾车旅游、生态旅游、探险、科考旅游、红色旅游等特种或专项旅游项目,实现普通旅游向特色旅游的转变。筹划建立大巴山国家公园,可按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考虑。狭义的大巴山国家公园包括陕西岚皋、平利、镇坪、紫阳,重庆的巫溪、城口,四川的万源、通江等地,面积2万多平方公里,可由四川、陕西、重庆两省一市争取国家旅游局的扶持;广义的大巴山国家公园东起湖北神农架、武当山,西至川、陕、甘交接的米仓山、嘉陵江源头,总面积10万平方公里左右,可由四川、陕西、甘肃、湖北、重庆四省一市争取国务院的扶持,建成国家级的重要旅游区。
5、加强大巴山综合旅游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大巴山地区山水相连,随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划,但地理和人文环境的一致性,决定了各地区加强沟通协作的必要性。目前,在大巴山区域相关省市已建立了大巴山护林联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联防、经济文化体育协作等组织,并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完全可按照这一思路,争取国家层面上的支持配合,利用大巴山区域旅游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深厚、民俗民风奇特这一优势,成立跨行政区划的大巴山综合旅游示范区组织协调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加大大巴山旅游招商引资和旅游项目建设力度,着力统筹大巴山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和城乡建设,积极探索创新具有大巴山区域特色的旅游发展模式,为全国类似地区旅游业发展做出示范、树立标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