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工业园区发展路径探索
索引号 | 719776475-GK-2010-34549 | 发布日期 | 2010-10-21 16:43 |
来源 | 安康日报 | ||
内容概述 | 县域工业园区发展路径探索 |
在安康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地方财力相当匮乏,比较优势不够突出的地方建设工业园区,面临着诸多困难,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也更需要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园区的发展。
进一步完善工业园区规划编制的总体思路。作为园区建设的后发地区,我们可以借鉴外地类似条件建设园区的成功经验,着眼于“十二五”甚至更长的时间来规划建设,后来居上,缩小差距。一是注重规划的全局性。根据全市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与产业重点,按照月河川道地区城乡一体综合试验区的要求,将汉滨、汉阴工业园区纳入月河川道新型经济区统筹规划,在较大空间上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把基础设施、主导产业、新农村建设与园区建设结合起来,使人口分流与劳动力转移孕育其中,实现农村社区、工业园区与产业园区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加强县域工业园区规划的统筹与指导,促其形成各具特色、功能完备、有机链接、错位发展的空间布局。二是把握规划的系统性。园区建设必须与城市建设捆绑对接。建设规划的编制,不仅要进行工业规划,还要统筹编制商贸、物流、人居、环境、金融、教育、医疗卫生等诸方面规划。合理确定工业、商业、人居、交通等其他设施的用地比例,充分考虑园区农民转移就业与城市发展的基本需求,留足城市发展空间,努力推动一、二、三产互相补充、城乡一体协调发展。三是遵循规划的科学性。规划既要立足实际又要坚持标准,既要满足当前又要放眼未来,按照区域、产业、产品特点,分类布局,合理安排,拉长链条,切实发挥“裂变”效应。科学划分人居、服务、产业功能区,方便园区内农民与工人生产、生活、就读、就医等。规划方案的产生要凸显科学原则,通过法定程序审定修编、严格实施。四是坚持规划的可持续性。转变发展方式,节约土地资源,推行节能减排,注重环境治理。坚决遏制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项目,必须合理利用土地、矿山、水利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避免园区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不随意降低企业入园门槛和准入条件,保证每亩土地的投资强度。必须坚持高标准建设,切实维护规划权威,坚决杜绝“规划跟着建设走、建设跟着企业行”现象的发生。
进一步突出招商引资这个战略重点。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放在园区建设的首位,集中力量、主动出击、无中生有、广结商缘,瞄准国内外知名企业,制定具有较强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引进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以此吸引更多的上下游配套企业入驻园区,打造园区产业集群。我市的招商引资要把重点放在大企业、大项目上,通过招商建立园区核心企业,有了核心企业,才能建设企业集群。牢牢控制我市现有矿产资源,严控探矿权、采矿权的审批,为大项目的落地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注重产业之间的配套与联系,促进工业与一、三产业嫁接融合,积极引进配套项目;围绕入园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发展以信息产业、商贸物流、金融支持、房产开发、餐饮服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园区旅游为主要内容的第三产业,形成园区新型服务业产业集群。
进一步破解建设资金难题。资金不足是当前园区建设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地方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下功夫建立一个好的运行机制与融资模式。政府、实体公司、入园企业、园区居民通过市场机制结成一个战略联盟,形成利益攸关体。园区建设的融资以公司、政府、入园企业、园区居民为主体,允许具有一定实力的经济实体采取承包、租赁方式参与园区基础建设,实行收益分成。园区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统筹安排、开放式融资的基本模式,实现园区农民土地资源资本化、政府实体资源投入资本化。最大限度捆绑项目,先行启动高利润行业(房地产、商业等),以商补工,聚集资金,突破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瓶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