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县紧紧围绕新农村和特困村建设,坚持政府统筹引导,联动帮扶,整合资金,实施六帮扶措施,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是关爱弱势群体,帮扶特困户住有其屋。为加快推进新农村和和谐社会建设,实现“减贫、富民、和谐”的建设目标。县委、县政府高度关注民生问题,坚持政府主导、部门支持、农户自愿、安全牢固、方便生产、逐步推进的原则,力争通过3到5年时间,逐步完成全县在册特困户房屋维修和新建工作,以实现“居者有其屋”目标,用1年左右的时间解决全县10个特困村中特困户住房问题。落实县扶贫办、县计划局对全县10个特困村特困户无住房和危房户,逐户进行了排查摸底,有199户699人住房需要改建和新建。整合生态移民和扶贫移民资金,扶贫办、计划局按照家扶持政策国标准给予补助,不足部分,由县民政和帮扶部门适当给予解决。同时安排建设15个五保集中供养点,解决600人五保老人住房问题,真正实现特困户居者有其屋。
二是改善人居环境,帮扶农户建生态家园。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力实施以改厨、改厕、改圈、建沼气池、卫生池、连户路等“三改三建”为主要内容的农户生活环境建设,使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大为改观。并建立了一套政府适当给予物料奖补,农户依靠自力更生建家园的资金补助运作机制。
三是服务群众有场所,帮扶建设村级综合服务中心。白河县2007年落实15个乡镇各抓一个综合示范村,县委、县政府决定,在每个示范村建设一个以村组织履职为民和服务群众生产生活、民主管理、科技文化传播等为内容的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每个中心建设总面积2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办公用房,有200平方米以上的农民体育健身场地,在人口密集区建一个群众日用品和一个生资连锁店,共设置村级“两委”办公及广播室、党员群众活动及会议室(含农民文化技术学校)、计划生育宣教服务室、图书阅览体育器材室及健身场地、治保调解及警务室、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及畜禽防疫室、村级中心卫生室、连锁店八个功能区。落实县直8个部门率先在胜利、石梯、玉门、枣树、蔓营、三院、月镇、金银等8个示范村,出资帮建村级综合服务中心,要求8月底以前建成投入使用。8个帮建部门落实了包抓领导和工作人员,专项负责综合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工作,目前,8个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地基已打起,预计预期完成。综合服务中心建起后,使农村群众到村上办事方便;党员群众开展活动接受教育有固定场所;学习科技文化法制有条件;开展健身娱乐活动有场地;平安创建,维护稳定,矛盾纠纷调处有人管;计划生育,人畜防疫,求医治病能就近办理;生产生活资料就近购买的综合服务组织体系。
四是在家务农有主业,帮扶农户筹借产业建设资金。为了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在县财政特别困难的情况下,县委、县政府决定,县财政拿出100万元,对发展畜牧业贷款农户进行财政贴息,农户承担月息2.4,财政补贴7.2,现已投放畜牧贷款640万元,解决了农户发展畜牧产业资金不足问题。今冬计划建设优质桑园2 万亩,按照一村一品建设布局,重点在15个乡镇综合示范村建设桑园面积必须占耕地面积的70%以上的产业建设,又安排小额信贷扶贫资金600万元,农户仍承担月息2.4,剩余由财政贴息,一年农户少付贷款利息资金达100多万元。为农户贷款创造了条件,减轻了农民负担,有力推动了全县以蚕桑为主的产业建设快速发展。
五是在外谋职有技能,帮扶农民外出务工有一技之长。从提高现在外出的青壮年的技能入手,打造白河劳务品牌,并提出了整个就业工作的明确构架,要求全县今后走培训促就业之路。在县财政十分吃紧的情况下,县委、县政府决定,全县今后每年拿出50万元,作为农民工的免费培训基金,实施“人人技能培训工程”。县委书记陈勇同志在人劳局调研时说,“不让一个未升学的学生无技能随意流入社会”,由他本人亲自抓 10个特困村的技能培训工作,止目前,10个特困村41名未升学的学生已有20多名参加了技能培训,通过摸底动员特困村的231名青壮年有技能培训的意愿,已有60人到校参加免费技能培训。为解决多头培训和资源分散的现状,县上出台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管理办法,即实行“五统一”:统一培训规划、统一下达培训指标、统一资金捆绑使用、统一组织实施、统一上报资料,各记其功,并成立专业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办公室,抽调专人办公。今年以来,全县已进行农民工技能免费培训800多人,大部分实现了转移就业。
六是农民发展有平台,帮扶农村建设基础设施。捆绑各口项目资金,集中投向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农村道路硬化、桥涵配套、低压电网改造、人畜饮水工程、流域治理、土地整理等一大批项目的实施,带动了农村发展,富裕了农村群众,大大缩小了农民与城市人的生活差距,农民真正收获了惠民政策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成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