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搜索
汉滨区龙舟风俗、安康汉调二黄、紫阳民歌等正式成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省政府5月11日公布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包括它们在内的145项具有珍贵价值和地方特色的项目将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抢救、保护和弘扬。
2006年4月,陕西省正式启动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报工作,经申报、评审、公示等程序,省政府日前批准,将西安鼓乐、旬阳民歌等145个项目列入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包括汉调二黄、紫阳民歌等24个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项目涉及民间音乐、民间文学、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民俗等9大类。
据了解,入选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康代表作项目有旬阳民歌、紫阳民歌、汉滨区道情、汉滨区八岔戏、平利弦子腔、汉调二黄、安康小场子和汉滨区龙舟风俗,入选代表作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或展现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创造力的杰出价值;或出色地运用传统文艺和技能以体现出高超的演艺水平,见证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或对维系某项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却因社会变革缺乏保护措施而面临消失的危险。
在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后,汉滨区已按照《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通知精神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的精神和有关要求,就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进行了专题安排部署,准备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上一篇:全市公安监督工作亮点纷呈[ 05-21 ]
下一篇:吴德珠检查城区环境卫生整治情况[ 05-21 ]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