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勾画出了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美丽图景。根植农村、土生土长的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在建设新农村的进程中将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近期,记者通过走访的汉阴广大农村,透视这里正在发生的"农信现象",从中可以发现农村信用社为建设新农村注入的无穷生机和活力。
农民的信用社情结:农村信用社是我们自己的银行
"农村信用社是我们自己的银行",在汉阴农民的身上有着这种强烈的信用社情结。农民们贷款时就像到自家的银行取钱一样容易,存款时同样时刻想着自家的银行,正如在农民中流传着的口头禅:"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信用社"。记者在铁佛信用社见到了前来存款的养鸡专业户盛良国,他介绍说从前他家里穷,做梦都想着哪天自己也能有存款,从2003年开始,他在信用社的帮助下,用 10 万元贷款起家搞起家庭养鸡,两年多时间下来,他不但还了贷款,现在蛋鸡存栏已达2600只,年孵化小鸡3000只,去年纯收入达4万元。他说:"是信用社帮我发家致富的,现在我有钱了,当然要存到信用社里。"目前,全县农户存款余额达3.8亿元,增强了信用社的发展后劲。笔者还了解到,在信用社改革增资扩股过程中,农民们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争先恐后地自愿入股,全县有近6400 名农民成了信用社的社员。信用社在和农民的长期交往中结下了深刻的友情,农民们和信用社不仅只是业务上的联系,就连在生产、生活中有点事也要请信用社的信贷员帮着拿主意,农民们真正把信贷员当成了自家人,把信用社当成了自己的银行!
信用社的农民情结:服务"三农"是办社宗旨
从信贷"直通车"到综合办贷大厅。"打个电话,贷款到你家",前几年,该社印制便民服务卡,农户需存款、贷款时,只要打卡片上的电话,信贷员就会上门服务,被当地农民亲切地称为信贷"直通车"。近年来,有贷款需求的农民不断增多,出现了信贷员"往张家赶时李家又来求"的现象。为及时满足农民的贷款需求,提高工作效率,该社创造性地设立了综合办贷大厅,并把每周一、三、五定为集中办贷日。这种固定时间、地点,集中办贷的办法效果很好,原来一个信贷员一天骑着摩托不停地跑也只能办七八笔业务,现在一天可为二十多个贷户办理贷款手续,工作效率提高了两三倍。有了办贷大厅但不意味着丢了信贷"直通车",农民们急需用钱时,只要打个电话,信贷员仍会立即上门服务。
从农村文明信用工程到贷款上柜台。2001年以来,联社为打造诚信社会,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在全县实施农村文明信用工程。这是一项以文明信用资质评定为依据,以优惠放贷政策为动力,以 "文明信用乡镇"、"文明信用村"、"文明信用户" 评定为载体,面向广大农村开展的以诚信为主题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信用评定基础上,该社积极推广使用贷款证、实行贷款上柜台制度,按照"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办法,为文明信用户核发贷款证,让他们直接到柜台上办理贷款。双乳镇养殖大户邹恩华,今年初被评为三星级文明信用户后,不到一年时间他先后在信用社信贷专柜贷款5次,累计贷款10万元,赚了3万多元。他手举贷款证高兴说:"现在讲信用也值钱,有了这个小本本,随用随贷,有钱就还,既方便又多赚钱,这真是我们全家的聚宝盆呀!"如今,农民们把拥有贷款证看作一种荣誉,谁家门上没有"文明信用户牌",威信就会受影响,不光不好贷款,就连孩子找媳妇都犯了难,村民们你追我赶,争做诚信事,争当诚信人,诚实守信蔚然成风。截至目前,全县已评定文明信用村34个,文明信用户3.2万户,发放贷款证5.1万个,累计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5亿元。
两种情结:演绎"双赢"效果
农村信用社和农民围绕着浓浓的“情”字,连成了结,系成了纽,二者相互支持,共同演绎“双赢”效果,走出了一条信用社与农民合作共赢,和谐发展的成功之路。农民在信用社的支持下腰包变鼓了,房子变高了,家园变美了。平梁镇兴河村地处山区,自然资源贫乏,过去是个远近有名的穷村庄。2004年以来,在当地信用社的指导下,理清发展思路,通过信贷扶持、村民集资,兴办了两个砖厂,年产值已达4000万元,年解决村民剩余劳动力400余人,直接增加农民劳务收入500余万元,一举摘掉了“贫困帽”。村支部书记张治宏说:“没有信用社的支持,就没有今天的兴河村,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近年来,该社累计发放农业贷款6亿元,已扶持专业示范村35个,扶持私营企业26个,扶持专业重点户2850户,支持农户5多万户。农民富了,汉阴的经济实力也增强了,今年一季度,全县实现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83.21元,同比增加98.54元,增幅达25.61%。
同时,汉阴县信用联社也取得了跨越性的发展。截止4月底,全社各项存款余额由2003年的2.7亿元增长到4.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由2003年2亿元增长到3.7亿元,实现账面盈余731万元。连续两年在县委、县政府综合考评中名列第一,被市总工会命名为"先进职工之家",被市文明委授予"市级文明单位",被省联社授予年度考评优秀单位。
汉阴"农信现象"的启示
实践证明,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支重要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一是信用社信贷资金的投入,拓宽了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来源渠道,有助于解决农业基础建设资金来源不足的问题。二是信贷资金的支持,有助于农民增加收入,实现生活宽裕;有助于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生产发展。三是农村文明信用工程的实施,改善了农村信用环境,促进农村诚信体制建设,有助于培养较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在农村形成文明健康的精神风貌,促进乡风文明。三是推动农村改善人居环境,促进村容整洁,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四是建立信贷支农的长效机制,树立建设新农村的任务目标,为支持建设新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