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安康市移民搬迁工作如火如荼……安康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广大群众长期居住在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受地质、洪水灾害威胁的危险地段。据调查统计,全市近十年将移民搬迁安置22.6万户88万人。其中,今年计划完成2.2万户8.8万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
精心谋划 构建示范体系
为做好移民搬迁工作,安康市经过调研,制定了“注重六个结合、推行六种模式、建立六个机制、培育三级示范小区”的“6663”移民搬迁安置示范体系。即:注重移民搬迁集中安置与县域经济发展、鼓励农民进城、保障性住房建设、产业园区建设、重点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六个结合;推行进城居住、集镇安置、社区安置、产业园区安置、支持外迁和分散安置六种安置方式;建立分级负责、科学规划、示范带动、资源整合、督查考评、公开运行六个机制;建设市、县(区)、镇(办)三级示范小区的移民搬迁示范体系。
按照“做强县城、扩张集镇、建好园区、做大社区”的思路,安康市编制了《安康市2011—2020年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为此,各县(区)都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县(区)移民搬迁安置规划,镇(办)和移民安置小区也制定具体建设规划。在规划编制中,市上将搬迁规划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优先搬迁居住在易受洪水、滑坡等地质灾害威胁地区、边远贫困山区和农村危房群众;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重点考虑文化、卫生、教育以及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等惠农政策的落实,积极提升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让广大搬迁群众逐步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待遇。
积极融资 破解资金难题
为降低移民搬迁安置费用,减轻搬迁安置群众负担,该市在落实省政府移民搬迁安置建房补助政策的基础上,采取“政府补一点、项目捆一点、银行贷一点、群众筹一点、市场运作补一点”的办法,积极筹措移民搬迁安置建设资金。市、县(区)千方百计筹措补助资金,尽可能提高建房补助标准。为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资金筹集力度,全市坚持县为平台整合资源的思路,将省、市下达的交通、水利、国土、电力、通讯等方面的建设资金优先安排到集中安置小区。同时,制定了优惠政策,减免各种建设规费,尽可能降低搬迁户建房成本。同时,撬动民间资本,鼓励民间资金投入移民搬迁工程。紫阳县双安镇回乡创业人士黄寿远在家乡流转土地1000余亩发展油茶,将园区内农户土地作为农民个人资本入股公司参与分红。公司采取“统规统建、成本定价、原房补差、股本分红、务工折算、零价入住”的办法实施移民搬迁安置。一期修建公寓楼2幢56套,以每平方米800元的成本价格卖给园区流转土地的农户,按照市场价格估算农户原有住房价值,再与新房价值冲抵,不足部分从农户股本分红和务工工资中分期扣除,使参与农户少拿钱可以住上新楼房;白河县采取“工商企业下乡建设、外出老板返乡建设、村组干部带头建设、搬迁群众自主建设”四种模式,有效地解决了融资难问题。
狠抓落实 创新工作机制
安康把移民搬迁安置工程作为党政“一把手”来抓,市上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移民搬迁安置工作领导小组,专设了工作机构,落实人员编制和办公经费,按照“市抓统筹、县镇主体、群众自愿、梯次推进”的原则,夯实了各级政府工作责任。此外,按照一个示范小区有“一名挂联领导、一个包抓部门、一支工作队伍、一个安置规划、一本安置台账、一套增收措施”的要求,全市确定建设的245个移民搬迁安置示范小区,落实市级相关干部12人、县级相关干部245人、科级挂联干部458人、包抓部门256个、包抓干部502人。目前,示范小区全部开工建设。
市委、市政府将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纳入市对县(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与各县(区)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建立了市移民搬迁安置办公室主任联系县(区)督查制度,开展督导工作,每月在市级新闻媒体通报进展情况,奖优罚劣。截至10月底,全市启动建设295个集中安置小区,启动移民搬迁安置建房25684户,可安置102965人,占全年任务的117%;已竣工17695户,安置69684人,占全年任务的80%。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