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农业厅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把设施蔬菜建设作为大力发展规模、特色、效益农业,继畜牧产业后的又一重点产业来抓,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有了初步的发展。
一、 呼吁见了成效。由于近年来菜价不断上升,专家和群众把目光聚焦在供给不足,给农业部门以极大压力。为此,我们从2005年开始,利用各种时机不断向省上各个方面呼吁汇报,邀请省上领导和专家实地调研,撰写可行性报告等方式,请求省上支持我市设施蔬菜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和省上财力的增强,2007年省上在制定全省农民增收规划时,终于把设施蔬菜纳入了全省发展的议事日程,进入到农民增收的7大工程规划,列入了扶持发展项目。两年来,省上下拨我市设施蔬菜扶持资金3660余万元,有力的撬动了全市设施蔬菜的发展。
二、建设有了起色。坚持科学规划、规模化开发、产业化发展、规范化种植、市场化经营、效益型推进、使设施蔬菜建设有了新的起色。
1、制定规划、确定板块,有步骤地推进发展
通过调研,2008年制定出台了《安康市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此后,市委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格局中,制定农业“百亿增收工程”规划,我们对设施蔬菜规划又进行具体细化,会同相关县区确定了率先启动建设区域和地块,确保了设施蔬菜按规划、有目的地向前推进。截至目前,已经建成集中连片百亩以上的21处,500亩以上的4处,1000亩以上的3处;正在启动建设连片百亩以上的70处,500亩以上的6处,1000亩以上的3处。
2、制定标准、注重质量,限定时间推进建设
针对安康的气候特点,先后组织技术人员到发展较早的地区进行考察学习,实际制定了建棚标准,统一建棚质量,按项目要求限时完成建设任务。实行县区农业部门负总责,技术单位保质量,镇村业主保进度,责任到单位,人员到地块,指导在现场,考核到人头的办法,确保了设施蔬菜建设的质量进度。
3、广泛推介、搞好服务,撬动社会资本投入
采取多种方式,广泛推介我市的规模、特色、效益农业,把生猪和设施蔬菜作为重点推介项目。多次召开工商业主座谈会,先后动员了一批市内外工商业主投资生猪和设施蔬菜建设。截至目前,投资这两个产业的工商业主 252个,投资总额达到9.6亿元。其中设施蔬菜的工商业主102人,开发建设规模100亩以上86人,500亩以上的10人,1000亩以上的6人,总投资达2.3 亿元,已完成投资达1.1亿元。
三、技术正在提升。设施蔬菜的生产在安康特定的气候条件下,既要考虑各品种的农时季节、生长条件、水肥要求、病虫防治等情况,又要考虑抢抓市场时段卖个好价钱,同时还要考虑质量安全、无公害、绿色甚至有机食品的生产。主要抓好四个方面:一是加强研讨。我们组织技术人员对现有的生产技术及其装备进行疏理、分析,针对安康的气候特点,围绕增产量、保安全、抢时段进行研究,分别针对不同品种,制定组装配套的实用操作技术,印发技术明白纸,分送到生产区域指导生产;二是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先后引进新品种10大类56个,新技术5项。试验成功新品种30个,新技术 4项;三是广泛培训。为把试验、示范成功的品种和组装配套的技术转化为实施设施蔬菜生产的能力,两年来组织培训82场次,19000余人次。四是开展合作。与西农大植物学院的专家教授联系,邀请他们来安康指导试验、示范和生产技术,并牵线搭桥与投资业主达成技术合作协议。
四、发展位次提升。一是领导重视。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深入到基层调研蔬菜生产情况,县区党委、政府领导经常带领农业及相关部门深入设施蔬菜建设现场检查指导并研究解决具体问题。二是扶持从无到有。前些年设施蔬菜建设各级政府没有投入。近两年除省上大力扶持外,各县区政府也不同程度的增加了投入。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财政投入设施蔬菜的资金230万元,今年可增加到300万元。三是合力正在形成。发展设施蔬菜,既是全市发展规模、特色、效益农业、调整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点项目,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着力点。设施蔬菜不仅仅是建设大棚,而更重要的是土壤改良、水利灌溉、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和品种选择、种植技术、市场营销等生产经营体系的完善。两年来,配套到设施蔬菜建设的水利资金204万元、农机资金200万元、农业综合开发资金235万元、电力建设资金105万元、道路建设资金159万元、土地整理资金300万元、农民培训资金59万元,共计1262万元,初步解决了部分板块基础设施配套和生产技术进步,个别地块已开始显现出现代农业的雏形。
五、效益明显提升。两年来从设施蔬菜生产经营的效果来看:一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复种指数由原来的一年两收变为一年三收,个别地块达到一年四收,同时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提高,单产分品种可增产30%-100%;二是提升了生产经营效益。设施蔬菜使用配套技术,可提前30-45天上市,个别品种可提前55天上市,销售价格提高60%-100%;三是增强了抗自然风险的能力。设施蔬菜是在人可控制的环境中生产,有效地规避了干旱、雨涝乃至低温造成的损失;四是大幅度降低了生产难度和劳动强度。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到位的地块,解决了浇水难、运输难、劳动强度大的问题,极大的提高了人们发展设施蔬菜的兴趣。按综合复种指数、单位面积产量和提前上市等因素计算,土地利用率提高120%以上,生产经营效益提高3倍以上。
我市设施蔬菜发展仅仅是一个开端,与发展规模、特色、效益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相比,与设施蔬菜建设应达到的内在要求相比,与省上建设施蔬菜产业的要求和外地的发展情况相比,我们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主要是配套资金不到位和必要的品种、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培训等研发工作经费不足。尽管各县区都有所投入,但与配套资金和工作需求的要求仍然是杯水车薪,这一问题已开始增加省上进一步扶持我市发展的难度。缺乏必要的研发和工作经费已影响到技术进步和工作推进;二是项目整合还有差距。按规划已经实施和正在实施的板块水、电、路、沼和相应的机械设施需要配套建设的面积还很大,配套建设的任务还很重,若不尽快解决,将严重制约应该达到的效益,同时也严重影响着进一步发展的进程;三是技术提升亟待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研发、试验、示范和不同层次人员的技术更新、培训,组装配套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等都亟待加强;四是质量品牌意识不强。基地认定、品牌认证、投入品监管,可追遡的生产记载等质量安全、品牌建设等具体的基础性工作还没有引起重视。五是营销体系很不健全。市场开拓、市场建设、合作社建设、储藏加工、冷链物流、营销队伍建设等推动、保障或引领发展的工作还很滞后。
针对已经存在问题,我们需要扎扎实实地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做大规模发展。到今年底全市不完全的设施大棚蔬菜面积可望达到4万亩。基于这种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内在需求,安康设施蔬菜就基地而言,面积应发展到10万亩以上,设施建设应棚、水、电、路、沼全面配套,达到了这个规模和具备了这种生产条件就夯实了整个产业发展的基础,其它层面上的问题就会较好的解决。同时,要加快生产规模扩大的速度。一是要抓住省上扶持和市场看好的时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尽快形成规模优势;二是必须最大限度的缩短形成一定规模的时间。
二、形成合力发展。设施蔬菜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方面共同努力,合力共建才能完善应该完成的建设内容,实现应有的效益目标。建议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按照已经启动建设和规划还将启动建设的板块,进一步细化土地平整、大棚搭建、水利设施、沼肥输运、农机配备、供电线路、运输道路、集散场地等建设的具体规划,逐板块、逐项目地进行规划设计,以县区为单位分行业进行项目汇总上报,争取各方面的投入,努力把我市设施蔬菜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农业、绿色农业、高效农业,使之成为全省的样板和全国的基地。
三、优质高效发展。一是要着力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研发、试验、示范、推广工作,保持品种、技术的领先;二是要加大基地认定、产品认证的工作力度,为保安全、创品牌做好基础工作;三是要推行猪、沼、菜的循环发展或绿色生产模式,逐步实现农药、化肥的零投入;四是要切实加强投入品的管理,坚决杜绝剧毒农药和有害健康投入品的使用,确保质量安全。只有在做好上述基本工作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创品牌,实现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四、加大投入发展。除争取上级的支持外,目前要解决的问题是:第一,项目县区的配套资金务求落实;第二,按实际需要解决市、县农业部门的项目申报、技术研发、引进试验示范、培训、推广等经费;第三,认真做好土地流转和平整、改良工作,为撬动社会投资创造良好条件;第四,要进一步加大动员工商资本投入设施蔬菜建设的力度,形成一批由企业家经营的绿色企业。
五、完善体系发展。要着手批发市场、冷链物流、加工储藏、市场开拓、品牌创建等工作。尤其是在统筹城乡的发展规划中要充分考虑蔬菜批发市场和冷链物流、加工储藏等问题。同时要落实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的科研技术研发、质量安全监管、市场信息监测、市场营销链接,保障产业顺利发展的单位、人员、任务和责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