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汉滨区在面临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区情民情杂、可用财力弱等多重压力下,不断加强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创新“资产收益”模式,大力发展光伏产业,让电能成为汉滨脱贫攻坚的不竭源泉,变“输血”为“造血”,增强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在汉滨区关庙镇老龙村光伏扶贫发电基地,一排排光伏发电板整齐划一,在太阳的照射下闪闪发光。老龙村是汉滨区关庙镇9个贫困村之一,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83户1077人,为确保2018年全村脱贫摘帽,村上将128亩集体荒山通过折股量化,建成了容量为1.0816兆瓦的新能源光伏发电项目于7月31日实现并网发电,月发电量达到90千瓦。通过土地流转集约经营、光伏农光互补立体间作套种等形式,年产值200余万元的农光互补项目可实现贫困户当年分红。
关庙镇老龙村第一书记何忠早介绍道,“老龙村光伏电站建成后,光伏产业助推脱贫直接带动贫困户283户,1077人。通过本项目建设可实现全村经济收入90万元左右,实现帮扶带动贫困户的全覆盖,同时我们组织引导金花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在光伏棚下种植金银花120亩,通过土地流转、园区务工、收益分红等,向本村贫困户提供常年性、季节性临时用工,有力推促脱贫攻坚工作。通过多渠道做好巩固提升,确保脱贫的稳定性。”
近年来,汉滨区一直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做足特色文章,把以光伏为主的可循环项目,作为全区产业发展、产业扶贫的主攻方向,集中力量培养和支持光伏基地建设。在符合土地整体利用规划条件下,充分结合当地地势、光照、交通、并网等优势条件,通过“板上发电、板下农业”的高效种植、养殖模式,在全区23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规划建设村级光伏电站,已初步确定了17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项目,已建成13个,总装机容量约40.62兆瓦,总投资3.09亿元。
“汉滨区将贫困村每户1万元,深度贫困村每户2万元的产业扶贫引导资金,征得村民同意后汇总起来,以村集体投资入股的方式,在17个贫困村投资建设光伏电站,由成立的资产收益扶贫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统一运营按期分红,探索出了一条“折股量化、配股到户、收益共享、分红到人”长期稳定脱贫的新路子。”区扶贫开发公司总经理徐军如是说。
截至目前,全区谭坝、关庙、建民、五里、沈坝、大竹园等镇办13个项目点约30兆瓦全部建成,5个并网发电,辐射带动76个贫困村,可实现14000人稳定受益,助推更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为了让光伏产业真正成为贫困户增收致富的一项“朝阳产业”,汉滨区先后制定了《汉滨区村级光伏扶贫电站项目收益试点方案》、《汉滨区镇村产业引导资金分红协议书》,通过折股到村、量化到户的入股方式,依据实际发电量,由国网公司高新分中心每半年向区扶贫开发投资有限公司结算,扣除相关电站成本费用后,将实际收益足额支付给贫困村,各贫困村根据所得收益按期给贫困户分红。光伏发电项目的实施,既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也让贫困群众实实在在得到了实惠。
关庙镇老龙村贫困户章进波道,“去年流转有两亩地,一亩地当时是400块钱,两亩地是800块钱,去年11月份已经兑现了,它是每年一兑现的。电厂已经建成了,它里面要种药材,种药材之后,就可以在里面务工。务工一天大概也就是100多块钱吧,之后还有分红么,一年过后里面有分红。一年我们在这个电厂里面务工带这个分红和土地流转可能能挣个万吧块钱吧,对咱们这个脱贫吧还是有一定的保障。”
发展光伏产业,是汉滨区资产收益扶贫的一种有效方式,不仅引领贫困户实现增收致富,而且实现了区域整体持续脱贫的新路径。
区扶贫开发公司总经理徐军介绍道,“下一步,汉滨区将通过实施“飞地模式”以及开发社区“屋顶电站”模式,充分利用资源,建设村级电站50个,装机容量20兆瓦,使全区贫困群众将获得长期稳定的“阳光”收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