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汉滨 > 正文内容

    勤奋用心 担当实干——汉滨“三连优”“四连进”好成绩从哪里来?

    作者:赵伟 汪金波 时间:2018-08-11 08:07 来源:汉滨区 字号: 打印

      聚力追赶超越,汉滨勇立潮头。8月5日,全市目标责任考核大会召开,汉滨区荣获“2017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优秀单位”和“四上”企业培育单项考核奖。这是自2015年以来汉滨区连续第三年获全市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优秀单位殊荣;同时,在全省县域经济监测考核中连续第四年实现争先进位,位列全省29个城市区第十三位。
      2017年,汉滨实现生产总值290.92亿元,增长9%,占全市生产总值1/3;财政总收入23.11亿元,增长1.7%;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1.98亿元、增长21.2%,是4年前的3倍。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大背景下,汉滨区的发展被人誉为“汉滨速度”,成为全省上下奋力追赶超越、加快发展的一个生动写照。作为全省人口最多的农业大区,既无省会城市的区位优势,又无储量丰富的地下资源,更无政府雄厚的财力支撑,“汉滨速度”是怎样缔造和发展的?答案在“实干”二字。

      外树形象 新常态下新作为
      作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汉滨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安康的形象、体现着安康的实力。但这个中心不仅是发展中的优势所在,对于汉滨区委区政府一班人来说,说是沉重的包袱背在身上可能更是实情。“追赶超越看汉滨,引领发展看汉滨”,这都是推也推不掉的使命。区委书记王孝成多年的体会是,汉滨的发展必须再一次从解放思想破题。“苦干实干快干必须成为汉滨发展的常态,否则汉滨就担不起‘引领’的重任!”他多次在全区干部大会上这样强调。
      近年来,汉滨集中营造解放思想氛围。区里先后多次组织大规模的党政企代表团赴江苏、福建、贵州等地考察学习,开眼界、抓创新、促发展。让“敢试、敢闯、敢干”的活力和“会发展、敢改革、善创新”的激情在汉滨大地上尽情释放,形成全区上下每个干部争先创优、每个单位比学赶超、每个镇办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
      区委组织部和扶贫局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创新开展的“党支部+X+贫困户”的脱贫攻坚模式在全国推广;区卫计局创建“镇村责任医师团队+服务”的“茨沟模式”,作为基层医改工作先进经验在全省推广应用,并被新华社报道;医疗混合支付制度改革在全国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经验交流会上作典型交流发言;区水利局创新实施的农村供水建管“三个一”模式,被中省市水利主管部门作为旗帜多次征用并赴会交流;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并结合本地实际探索开展的以“经营主体+村集体+贫困户”为承载的农村“三变”改革经验先后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内部参考》及省市报刊媒体等集中挖掘报道。
      要按发展快进键,职能转变是关键。市场经济下,企业和老百姓看的都是“服务”。而从打造汉滨区发展的新环境来说,“服务”也是其核心要义。几年来,汉滨区借助国家“放管服”改革的东风,以简政放权为抓手、以精准招商为关键,深度试水,破解体制、机制不畅的坚冰,以“放管服”促政风转作风,继而吸引外来投资、推动大众创业,激发出磅礴的市场活力。2015年至今,全区共取消行政审批项目79项,废止文件1609件,委托镇办执法158项,取消行政审批132项,公开26个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服务清单4988项;建立了微政务平台,区政务服务中心办理事项35万件,区、镇便民服务融入全市“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开展便民服务63.3万人次;商事制度改革实现“五证合一”,创业准入成本标准降低,办理“三证合一”5697户、“五证合一”4872户、“两证整合”7729户,企业注册同比增长84%。
      发展需要良好的干事、创业、建设环境。没有梧桐树,哪来金凤凰?为改变过去外界对汉滨区办事“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不好印象,汉滨区还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群众和企业在政务大厅办理业务只需要“最多跑一次”。此前,办个事可能要跑无数个部门盖无数个章,现在,只要7个工作日全部办妥。在此基础上,汉滨区还要求各单位主动对接招商部门,为来汉滨考察的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流程辅导等服务,简化企业落户程序,明晰办事流程,为企业提供审批计划制定、申报材料指导、办理过程督办,以及各种问题协调等无偿的帮办、协办、代办服务,尽力做到让企业少跑路。
      最近,安康西北纺织服装产业运营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山东客商罗守忠很忙。原来,已在汉滨投资办厂的他,正和汉滨区委区政府对接,全力推进一个占地1000亩,集自纺纱、织布、成衣、箱包、包装、纺织设备生产维护等配套的全产业链园区,形成纺织成品产值超百亿、外贸出口超百亿的产业链。配套建设职工宿舍、食堂、购物休闲综合体、职工子女幼儿园、医疗卫生、金融服务机构、公交专线等,最终建成“中国西北最大的纺织产业新城”,年创税将达3.5亿元,解决40000人就业……
      之所以敢有这么大的手笔,罗守忠道出了原委:“我们不仅看中汉滨的好资源、好环境,更重要的还是党委政府的鼎力支持!企业需要办理的工商注册、用水用电、税务申报、进出口等手续,政府安排专人全部给我们代办了,这里的营商环境比我们老家好,我还要介绍更多的朋友来这里发展!”在他的引荐下,浙江的倪治松、福建的蔡亦妙和林奕奕几位商会好友同来汉滨创业,成立了富乐康、闽泰、斯贝亚等几家公司,成为首批入驻五里工业集中区转移企业。
      简政放权,是汉滨区推进思想解放的抓手,权放了,思想才能清洁,心胸才能宽阔,公务员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事。从放权入手,大力度地实行“权力清单”,把“放管服”改革落实在一个个办事环节上,把全区的“精准招商”推向前台,用招商成效检验思想解放的程度,用群众的口碑检验环境的好中差。全区从党员干部抓起,大力推行“亮牌对标争先锋”活动,让党员干部“不能混同于一般老百姓”,时时处处受到群众监督。群众对干部行为有举报有反映,区纪委监察局第一时间上手过问。不少基层干部说,“这几年最大的压力就是身份的压力,群众的眼睛无处不在,让你不敢任性。”
      苦干实干,创新创业,给汉滨区的各项工作带来新变化。四年多来,全区从调整优化发展思路的“一抓三建一统揽”到今天亮牌对标的“引领发展做示范”,干部群众思想上的革新,成为发展的最大实招硬招。

      内强素质 培育发展新动能
      在外树形象的同时,汉滨始终坚持勤练“内功”、内强素质。以“追赶超越”的姿态全面推进产业升级,步步为营地培育出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围绕循环工业发展,加快培育富硒食品、新型材料、清洁能源、加工制造等支柱工业,着力打造富硒食品、服装加工、新型材料3个百亿产业集群,通过转型升级、集聚发展,努力奏响“产业强区”主旋律。走进五里工业集中区,一个个新厂鳞次栉比,厂区周围拉运车辆排成了长龙,车间里热火朝天,集中区“规模、聚集、洼地”三大效益初显。目前,五里工业集中区已成为汉滨追赶超越新引擎,数据显示:仅2017年,五里工业集中区就实现工业总产值160.5亿元,是2010年的91.7倍;入驻企业累计达到138户,比2010年净增128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6户,新三板挂牌企业1户,对外出口备案企业7户,带动就业1.8万人,连续5年在全省100个县域工业集中区考核中名列前茅,非公经济占比已达到全区经济总量的52.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是“三农”,难点在“三农”。汉滨区把农民种植业结构调整与发展工业作为一盘棋,通盘考虑,用经营企业的理念管理农业,利用当地丰富的山地农副产品资源,把“荒山”变“基地”、把“田间”变成“车间”、把“社区”变“工厂”,延伸农业产业链,加快农业生产从单一的种养业向农产品深加工业和流通业发展的步伐。先后建成了荣泰粮油、悠源魔芋、五福鲜食品、泸康酒业、兆楠食品等一批以富硒食品开发生产为主的“农”字号加工企业42家,有10余家被认定为省级、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兴建各类“农”字号市场76处,年成交额在11亿元以上。该区还扶持发展林果、畜牧、水产、蔬菜、茶叶等农民专业协会186个,会员人数12万余人。
      最真切的感受来自农民。陕西省供销企业集团联合阳晨集团在江北办朱家湾村建设的“阳晨生态农业合作社联合社”,村民李永斌拿土地入股,很快体验到“农民变股东”的好处——“去年入股的土地,今年分得了2916元,收益是过去种包谷的5倍!”瀛湖镇引进瀛天现代生态农业园区,成为“上班族”的天柱山村村民张明峰笑眯眯给自己封了个“三金农民”的头衔——“流转土地收租金,上班打工拿薪金,年终还有公司分红奖金。跟着企业干,错不了!”通过产业平台和股权纽带,把各种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促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拓展了贫困群众的资产性收益渠道,有力应对持续增加农民收入遇到的新挑战,走出了一条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脱贫攻坚新路子。
      龙头企业的蓬勃发展,推动着全区农业产业化进程。截止今年6月底,汉滨区已建成各类现代农业园区166个,新培育市级园区11个,省市级园区达到65个,阳晨、忠诚等4个园区产值过亿元。生猪饲养量达115万头,蔬菜28.8万亩,水面养殖8万亩;建成以核桃、茶叶为主的绿色经济林果园128万亩,其中核桃54万亩,茶叶16万亩,实现了“人均1.6亩经济林果园、人均年增收1000元”的阶段性目标,成为全省最大的县域林业产业基地,林业总产值达到34亿元。数据显示:2017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11元,增长9.5%,增速居29个城区第1位。
      富硒核桃、魔芋深加工、阳晨牧业、陕茶一号富硒茶……农业支持工业,工业反哺农业,工农业完美融合、良性互动,汉滨经济发展正呈线性增长!
      
      干在实处 营造走在前列新优势
      近些年,尽管汉滨发展步履铿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全区上下并没有丝毫的懈怠。他们深知,随着经济步入新常态,各类“硬骨头”已越来越难啃;他们深知,这些成绩“天上掉不来、大风刮不来”,必须靠一支敢于攻坚克难的“铁军”带领大家干出来。
      怎样锻造一支“铁军”?汉滨首先从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精神怠慢、能力平庸、工作不作为等问题开刀,围绕“两学一做”,延伸开展了“亮牌对标争先锋”主题实践活动,使各级使党员干部时刻处于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一开始戴上党员徽章进村入户开展工作还有些不适应,觉得有些‘作秀’,但戴上党员徽章面对群众就觉得马虎不得!”和关家镇党委副书记张海峰的感受一样,现在汉滨区的党员普遍感到了亮牌带来的切身变化。通过亮身份,让群众知晓党员干部岗位,了解党员干部职责,监督党员干部履行职责,激发党员干部尽职尽责和创先争优的内生动力。
      针对文山会海现象,汉滨区要求能不开的会坚决不开、能合并的会议绝不单独开、能通过电视电话开的会绝不集中开、能一次性开的会绝不分层开;简化会议程序、会议议程和会议时间;改变以往“一会一主题”的惯例,努力做到合并召开,实现“一会多主题”、“一会多效能”的目的,切实提高机关效能。同时,创新开会方式,将经济工作会、涉农会议搬到镇办、田间地头一线召开,通过互相观摩学习、大家取长补短、吸取经验、促进共同进步。“大家互相参观学习就像照镜子,让我们找准了自身不足,有利于工作的改进和推动工作的开展,这种会议效果确实好。”日前,参加全区脱贫攻坚工作半年工作会的沈坝镇镇长钱广感慨道。
      为提高工作执行力,促进各项目标任务高效圆满完成,从2014年起,汉滨区还持续开展了“一把手”上电视公开承诺活动,让70个区直部门和镇办“一把手”们从幕后走到了台前,一年之中干些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微信公开承诺重点工作完成的时限,在群众的参与、监督下,使“一把手”们接受采访前不得不仔细掂量;年初说计划、年中说进展、年末说结果的节目设置,更让“一把手”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怎样发展成为每位“一把手”心里思考最多的问题。
      “现在工作想偷奸耍滑、应付了事,那基本上是没门的,年底搞不好还要受处分!量化考核让你没有空子可钻。”新城办一位干部这样感慨道。为改变过去“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局面,汉滨区还出台了《汉滨区科级领导干部积分管理考核办法》,对每名科级干部履职情况进行积分登记,打破了用人上的排资论辈等条框限制,提振了干部干事创业激情。一大批想干事、有实绩的基层干部通过区、镇换届工作等平台节点脱颖而出,而一些庸碌无为、在位不谋事、玩忽职守的干部受到处理、腾出岗位。去年以来,全区5个单位45名干部单位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综合得分排名靠后被扣分,125名干部因重点工作不到位被扣分。一些过去的“二线”干部,因考核积分排名靠前,被调整到“一线”。新城办副主任卢大根因拆迁安置工作表现突出被提拔为办事处主任,今年因积分高,又被提拔为办事处党工委书记;五里工业集中区管委会原主任唐志玖被区委推荐提拔为副县级领导干部;大河镇镇长王诚积分98分,被提拔为镇党委书记;汉滨区审计局原副局长熊平被提拔为局党组书记、局长。有为有位,正在成为汉滨区干部任用的新气象。
      想事情干事情,愿想愿干,在汉滨区基层干部中成为一种风气。区委书记王孝成说,“以党风带民风、促民风,这是一把金钥匙,党群有了向心力,人人都会成为汉滨好环境好发展的营造者!”

      发展同步 城乡前行肩并肩
      “这里环境新、服务优、景色美,比老家旧房好太多了!感谢党的好政策。”晏坝镇中心社区搬迁户李左金这样感慨道。走进晏坝镇中心社区,只见10余栋小楼整齐地矗立在小区中;社区服务中心、超市、诊所、图书室一应俱全;文体广场内各类健身器材应有尽有;小区处处绿树红花、莺歌燕舞……传统印象里农村社区脏乱差的景象已经被眼前崭新的形象所取代。
      追赶超越的最终目标就是增强区域经济实力,让群众生活得更幸福。如何让农村跟得上城市发展的脚步,让城乡百姓共享发展成果?汉滨区不断加大对民生的投入力度,大力实施各类民生项目,促进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通过易地搬迁、技能培训、产业帮扶、政府兜底等举措和政府、社会、群众等力量的有效汇聚,从根本上让贫困群众换穷貌、拔“穷根”,实现城乡前行“肩并肩”。
      进入农历6月以来,家住谭坝镇黄龙村的贫困户陈代姣一刻也没闲着:搬家、参加技能培训、进工厂实习,忙碌的脸上整天乐开着花!用她自己的话说:“过几天就要到松坝社区毛绒玩具厂上班了,抓紧政府帮扶机会好好干,幸福生活在等着我,再累也值得!”技能培训、发展产业、自主创业、开发公益岗位......近年来,汉滨区针对贫困群众开展的各类帮扶活动如火如荼。
      该区整合人社、扶贫、教育部门的技能培训项目,建立精准技能培训工作机制。对贫困村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扶贫搬迁家庭青壮年劳动力,进行互联网+、电焊、厨艺、物业等实用技能免费培训。对在五里工业集中区企业就业一个月以上的,按照职业培训标准每人补贴1000元;企业安排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就业的,给予企业每人一次性安置补贴200元;在当地园区务工年收入2万元以上且属于当年脱贫的贫困户,给予2000元补助。随着五里工业集中区内食品、纺织、制造等企业规模的逐渐扩大和遍布城乡的社区工厂、电商服务网店的开张,仅2017年,全区共开展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11203人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58094人,扶持自主创业585人,开发就业脱贫公益性岗位1307个。全区累计促成1.54万名求职者与各企业达成就业意向,落实培训上岗8950人,实现了招工和就业“双赢”。同时,对于愿意自主创业的贫困青年落实创业促就业扶持政策,帮助他们增强致富信心,实现人生理想。
      随着一个个精准扶贫项目的落地,一项项为民富民工程的实施,拔掉穷根、变“输血”为“造血”的全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役,使汉滨贫困面貌发生巨变。2017年,在易地搬迁方面,全区开工建设安置房6594套,其中主体在建1514套,竣工5080套,入住3500户;通过退耕还林、公益林补偿、生态护林员补贴等政策措施,全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9.7万亩,带动贫困户1.13万户3.69万人;在社会保障方面,全年共兑现教育资助资金2314.7万元,资助贫困学生17508人;筹措专项资金595万元,对1190名贫困大学新生进行资助;为4632名应往届贫困大学生办理助学贷款3200万元。建立了财政全额资助参保机制,对贫困户患者住院报销比例再提高5个百分点,对21种特殊慢性病报销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报销限额提高20%。2017年,全区贫困人口门诊减免一般诊疗费31.8万人次193万元,慢性病补偿17866人次486万元,新农合住院报销25888人次9325万元,医疗救助1.23万人2508余万元,大病保险补偿1175人次711万元。全面落实了兜底保障政策,全年发放五保供养资金4500余万元、城乡低保资金1.55亿元、医疗救助资金3800余万元,资助所有城乡低保、五保对象参加合疗(医保)850余万元,临时救助1.23万人次758余万元,发放孤儿生活补助金261余万元,医疗救助1.23万人2508余万元,确保特殊困难群众得到基本保障。
       “民生工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实施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小!”汉滨区委、区政府的民生承诺掷地有声。正是由于投入真功夫,越来越多的群众正在从民生工程中得到实惠,幸福指数节节攀升。一个生活更便捷、更幸福、群众满意度更高的新汉滨,正扑面而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邹亚康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