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汉滨 > 正文内容

    紫阳县:“劳务经济”富民又强县

    作者:张健 时间:2004-09-22 16:06 来源:本站原创 字号: 打印

    紫阳县人口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2万人,农村劳动力人数达17.8万人,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就有8万人之多,仍以每年1000人的速度在递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刻不容缓。

    该县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上“双拳出击”,一是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大集镇建设,积极吸引外资,盘活内资,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吸纳本地劳动力就业,实施就近就地向非农领域转移;二是跨县出省的劳务输出,大兴劳务经济。即“内转外输”。但对于一个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的山区贫困县来说,搞好劳务输出,更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该县在劳务输出工作中,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这个目标,紧紧抓住世行劳务输出项目和全国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试点项目两个机遇,探索出一条“政府促进、舆论引导、部门组织、能人带动”的城乡统筹一体化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新路子,采取了“四轮驱动引好路”的强力措施。一是“齐抓共管、部门联动”。该县把打造“劳务经济”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纳入国民经济计划,形成以人事劳动统筹协调,计划上项目,城建拿规划,科技出技术,世行、扶贫筹资金,农业、水利、林特添措施,银行放信贷,乡镇抓落实,协调一致,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和运行机制。与此同时,建立了以县为主体、乡镇为骨干、村组(社区)为基础,民办机构为补充三级管理、四位一体的劳务输出网络和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体系。全县25个乡镇全部建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并建四个社区工作站,专兼职工作人员58人,县城培训机构8个,乡镇25个,村组农民技术学校133所,为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民工的整体素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营造氛围、宣传鼓动”。该县从加大劳务输出宣传工作力度入手,成立报道通信小组,通过全方位地宣传,在向外展示新紫阳,树立“秦巴小伙”、“紫阳人”良好形象的同时,又大大激发了县内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热情,引导他们由无序、盲目外出到有组织、规范化的外出,为农民工外出务工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输出环境。三是“典型引路、能人带动”。通过劳务输出和典型引路,造就了一大批有头脑、会管理、有大量用工信息、有组织能力并积累了一定资本的能人,在劳务输出中更是一支生力军,不少紫阳人在他们的带领下走向了务工致富的道路。如原云峰乡乡长刘中海,1996年辞职后带领一伙农民朋友外出务工,八年来,经他带领的1448名农民工,每月平均工资在800元以上,最多的已向家寄回6万多元。能人大户回乡创业更是大大激发了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出山门闯市场的热情。四是“强化服务、维权行动”。农民外出务工,人地生疏,从某种意义上讲属“弱势群体”,近年来,某些地方出现的克扣工资、强制签订不公平劳动合同、出现工伤事故不予妥善处理等违反劳动法的事情也偶有发生,在一定程序上也打击了农民外出务工的热情。该县在这一点上更是下大力气,强化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服务意识,把切实保障和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作为劳务输出工作的重点,强化各种服务,加大力度协调处理各种劳资纠纷及工亡、工伤事故,积极为民工创造一个良好的打工环境,成为务工在外的紫阳人的坚强后盾,实现了该县劳务输出的快速健康发展。劳务输出已成为该县农民增收致富的一大亮点,三年累计劳务输出人员达16万人次,劳务收入12.8亿元。通过劳务输出,大批剩余劳动力走出家门、走向市场、走向发达地区,使他们开阔了眼界,解放了思想,学到了技术,特别是树立起勇闯市场、勤劳致富的新观念。全县涌现出一批打工乡镇、打工村和打工专业户,不少人是举家外出。如焕古镇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达3299人,占全乡劳动力总数的60%,年收入达2280万元。汉王镇五朗坪村姜久高举家外出,承包了九年矿山,年收入达70多万元。

    劳务输出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据统计,2003年底,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344元,劳务输出所带来的工资性收入达697元,比重达51.9%,劳务输出使该县农民人均增加200元。农民就医、子女就学、建房等消费70%来源于劳务收入,劳务经济在农民增收致富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显得越来越大。

    劳务输出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社会效益。一是农民工外出务工,把学到的技术、经营管理经验和积累的资金带回家乡,投入到家乡的产业建设,为全县经济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剂。如蒿坪镇的邱双赞,回乡后投资500万元兴建农贸市场,解决了当地居民吃菜难的同时,又带来了100个就业岗位。二是农民外出务工,缓解了本地就业压力,促进了社会稳定。该县近年来仅未安置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就达700余人,农村富余劳动力更是一支庞大的人群,然而经济基础薄弱的县情实际决定了县内安置 是不可行的,劳务输出为这些人指明了方向,极大地缓解了本地的就业压力。三是推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步伐,在外劳务人员中,绝大部分为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走出家门闯天地,获得收入的同时,也感情到了都市文明。学技术的同时,也学到了好的精神风尚。回乡后,对家乡人的带动更是显而易见。如该县的界岭乡,以前是出了名的赌博乡,酗酒、滋事时有发生。自从政府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后,到现在,是赌博的少了,务实兴产业的多了,社会治安也跟着好了起来。

    政府对劳务输出的大力支持,社会各界对劳务输出的关心,劳务输出管理上的规范,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为劳务输出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极大地提高了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使该县“劳务经济”呈现快速良性发展的态势。“劳务经济”已逐渐成为支撑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akzfxxk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