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汉滨 > 正文内容

    汉滨区着力打造汉剧文化品牌

    作者:晁起 胡登基 时间:2006-09-20 08:45 来源:本站原创 字号: 打印

    近日,汉滨区政府召开专门会议,决定由财政定额补助汉剧事业发展经费40万元,用于解决安康汉剧班学员就业问题。该区在就业压力大,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根据汉剧团目前编制情况,先将50名毕业学员试用一年,再按“凡进必考”原则择优招聘到汉剧团,保证学员学有所用,切实解决汉剧事业后继乏人的问题,为进一步打造汉剧文化品牌,实施汉剧保护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汉剧是陕西第二大地方剧种,原称汉调二黄,形成于唐,盛行于明清,明末清初流行于陕西关中和陕南汉水流域。目前,汉滨区是全省唯一的“陕西汉剧(汉调二黄)之乡”,安康汉剧团是全省唯一以保护发展汉剧为主要业务的艺术团体。2005年,经省政府申报,汉剧成功进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被纳入了国家保护计划。
    汉滨区近年来采取有力措施促进汉剧事业发展,着力打造汉剧文化品牌。一是巧搭平台,促进汉剧与旅游业互动发展。在汉江龙舟节等大型旅游推介活动中,至少有2个以上汉剧类节目演出,每年的“三下乡”演出以汉剧为主,使汉剧走出了剧场,在广阔的天地为更多的观众尤其是外地游客所接受,促进了汉剧观众群体的逐步形成,实现了以汉剧为龙头的地方文艺与生态旅游业互动发展的目的。二是抢抓机遇,多措并举全力宣传推介。2005年,抓住市上组织代表团赴陕北榆林、延安开展旅游推介活动的机遇,剧团创作精品节目随团前往,进行交流演出,在与湖北十堰茅箭区缔结友好城市后,剧团前往茅箭区开展大型广场演出活动,展示了汉剧艺术的魅力,扩大了汉剧艺术的影响,让毗邻市区的广大群众加深了对汉滨区的了解。汉剧进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后,汉剧在汉滨的生存发展引起了中省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各相关部门组织力量全力宣传推介,新华社、《中国文化报》和省市电视台等媒体深入剧团采访,录制专题节目,全方位宣传汉剧保护成就和发展现状。三是创作精品剧目,提高剧种知名度和影响力。近年来,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创编的大型汉剧《琵琶村里镇长哥》、《赵成卖身》先后代表安康市参加了陕西省第三、四届艺术节,分别获得了优秀剧目大奖及多个单项奖,由汉剧班学员演出的汉剧小戏《挡马》、《顶灯》参加陕西第四届戏曲小梅花奖获得了一等奖等四个奖项,这些奖项的获得,进一步确立了汉剧在全省文艺事业中的地位。大赛期间,省内外媒体纷纷报道演出盛况、发表评论文章,有力的宣传了安康地域文化建设的新成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ak_sjx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