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住上一次院,一年活白干”,这是广大农民群众切身的体会,是不少农民朋友的一块心病。如今,建立起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看病,政府出资。 可谓是农民朋友要健康,合作医疗是保障。
为促进白河经济发展,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白河县经过积极争取,经省委、省政府批准,于2006年1月1日顺利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06年全县共有151504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其中民政扶持8623人(包括五保户、特困户、贫困户、三线伤残、重点优抚对象),参合率为88%。农民个人筹集合疗基金1428810元,民政扶持资金86230元。截止06年5月25日,全县累计给参合农民补助基金106.33万元,共1689人,其中大病住院补助共104.94万元,共1100人,人均补助954元,最高补助达到了15000元。门诊报销589人,补助金额13911元。
为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顺利开展,该县采取有效措施,夯实工作责任。一是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把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为一项惠民工程来抓,列入政府2006年向群众公开承诺十件实事之一。二是广泛宣传,积极引导。白河以政策宣传为突破口,以发放宣传单、悬挂宣传标语、制作电视广播节目、报纸等媒体以及党员、干部带头宣传,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对住院病人的宣传的多种形式,全方位、深层次、多渠道的宣传,使全县各农民群众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了正确认识,有效引导农民群众都自愿、积极地参加合作医疗。三是制定方案,规范运作。在上级各部门领导的正确指导下,白河县按照“以收定支、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略有节余”和“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结合县情实际,合理制定各项工作实施措施。以“大病统筹账户”和“个人家庭账户”相结合的原则,合理确定了起付线、封顶线和报销范围及比例。四是优质服务,方便群众。白河县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以“实事办好、好事办实、扎根群众、服务于民”为原则,采取“报销直通车”方式给参合患者报销,以“最大限度让参合农民得到实惠”为切入点,对不适应新情况的有关政策进行了调整,降低起付线、增加报销病种、对门诊慢性病的参合住院农民医药费用进行累计定额报销,调动参合农民参合的积极性,切实办好党的这项惠民实事。五是严明纪律、强化监督。为确保合作医疗工作顺利、有效、扎实开展,该县建立健全了监督体系,设立了举报箱和举报电话,增强群众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信任。六是强化培训,保障运行。为提高政策知晓率和经办人员业务水平,由县卫生局组织,对全县15个乡镇124个行政村的村主任和县内各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人员和合疗经办人员进行了多次培训,有效促进了合作医疗工作的稳步发展。
白河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自启动以来,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社会反响良好,参合患者打来感谢电话数百余次。该县双河乡参合农民周端楚的女儿周皮英因患风心病,需住院手术治疗,先要预交3万多元手术费用,面对高额的医药费用,对于一个贫困家庭来说,简直是雪上加霜。然而,就在这个家庭束手无措时赶上了合作医疗的好政策,2006年4月,参加了合作医疗的他在县合疗办帮助下,经十堰人民医院治疗转危为安共花医药费用29000多元,出院后县合疗办按相关政策补助了医药费用11000.47元,周端楚高兴的捧着一面“合作医疗解民忧”的锦旗,送到了县合作医疗办公室,不停的说:“党的政策真好,是党救了我的女儿”。
白河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启动,有效缓解了农民的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群众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现象,有效促进了白河经济发展、促进农民群众早日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