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旬阳县中医院不断加大医院信息化建设力度,投入200余万元完成电子病历系统、二代身份证挂号系统、合理用药、抗生素分线分级管理及HIS、CIS、RIS、LIS、PACS、OA等系统建设,有效降低了运行管理成本,提升了基础质量和工作效率,是安康市县级医院中最早实现全面医院信息化管理的医院之一。
该院将医院信息化建设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点项目和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采取多项措施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实施。一是严格落实责任制,规范招标程序。由分管副院长主抓,院办、信息科具体落实。邀请西安等地专家担任评标委员,监察部门全程监督,确保包括电子病历在内的55万元数字化医院软件招标工作公开、公正、透明。二是加强硬件建设,强化人员培训。投资50余万元对中心机房及整个网络进行升级改造,购置了服务器、磁盘阵列、核心交换机以及40台工作站电脑、20台打印机等。对医护人员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操作培训,确保人人过关。三是加强系统维护管理。安排专人全天候维护,随时解决使用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保证临床医疗不受影响。四是与医院HIS系统及医保、农合有效衔接。电子病历系统与农合、职工医保、居民医保结算系统接口及医保特种病门诊统筹直报系统有效衔接,方便患者结算报销。
数字化医院的建设,有效提升了医院管理能力和服务功能,提高了医疗质量和工作效能,降低了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为规范医疗行为、保障医疗安全、方便群众就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是借助信息化提高工作效率。以往医生手写一份病历、入院记录等需要3小时左右,而电子病历只需要20-30分钟,有效降低了医生劳动强度,使医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诊治患者,提高了工作效率。二是依托信息化缩短患者就诊等候时间。以往医院手工挂号,速度慢且容易出错,患者等候时间长。实行了身份证挂号系统后,几秒时间就完成了,而且不会出现差错,病人挂号时间大幅缩短。信息化实施前,每天早晨医师查完房后对住院病人根据病情进行处理,再开具处方,由护士到药房排队逐方取药,造成药师反复调剂和审核。信息化实施后,医师完成病人处理后,电脑自动计算该病区当日需药品总量并形成病区总的用药清单,变逐方取药为每日集中取药,每个病区当日药品由护士一次性取完,患者就诊等候时间大幅度减少,就医环境显著改善。三是通过信息化实现院内信息共享。信息化系统实施后,该院病人的检验、影像及体检信息在院内经授权后可实现互联互通,实现了信息院内共享,避免了信息孤岛现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群众看病就医负担。四是为实现医院精细化管理奠定基础。实施全面数字化后,各项工作均有确切记录,精细化管理有了原始数据,以工作量考核为基础的绩效考核实施成为现实,充分调动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五是降低了运行成本。以往下发文件、申报审批、物资领用等所有的日常运转均须纸质手写或打印,费时费事费钱。实行办公自动化后,所有程序全部从电脑上进行,各种资料归档、查找更加方便快捷。六是让更深程度的医患互动成为可能。通过门户网站、一卡通、病人自助查询、满意度测评等系统建设,可以实现医患之间无障碍交流与沟通,方便患者远程查询自己的病情信息等。
(旬阳县医改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