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安康要闻 > 正文内容

安康市飞播造林三十年 效益高达六十亿

作者:张德顺 时间:2012-10-19 21:56 来源:市林业局 【字体:

  从试验到投入规模生产,我市飞播造林共历时34年,涉及八县区,累计完成飞播造林742.32万亩,有效面积557.07万亩,成林保存263.8万亩,保存率达47.4% ,产生经济、生态、社会效益62.63亿元,相当全市30多年飞播造林总投资的32倍。
  安康山大坡陡,沟壑纵横,土层瘠薄,旱涝灾害交替频繁。为寻求一条治山灭荒绿化,遏制水土流失,改善山河生态面貌的佳径,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各级林业部门就着力研究探索造林方式。1969至1970年我市首次在汉阴县凤凰山和汉滨区文武山实施飞播造林试验获得成功后,于1980年飞播造林开始进入大规模应用阶段。截止2012年,全市先后在汉滨、汉阴、石泉、紫阳、岚皋、旬阳、白河、宁陕八县区的秦巴中高山和汉江河谷区实施飞播造林。累计飞行作业3838架次,4400余小时,飞播347个播区,播撒以油松、马尾松、侧柏、漆籽、杉木、黄连木等为主的各类林木种子444万余公斤,播种造林达742.32万亩,有效面积557.07万亩。
  作为国家秦巴山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同时也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的重要水源区,安康市肩负着构筑国土生态安全和承担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的神圣职责。据国家连续三次飞播造林成效调查显示,我市飞播成林保存面积已达到263.8万亩,保存率高达47.4%,与全国飞播造林成林合格30%的评定标准高出17.4个百分点。截止2010年,全市飞播林仅万亩以上集中连片的成林面积就达100多处,总面积达到100多万亩。在秦巴中山区,基本形成了海拔千米以上中高山油松、漆树戴帽;中低山马尾松、杉木缠腰;汉江河谷两岸浅山丘岭松、柏、阔混交的飞播林格局。截至目前,全市森林总面积已达到211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9.9%,仅飞播造林一项为全市净增森林面积263.8万亩,净增森林覆盖率7.48个百分点,有效地恢复和扩大了全市森林后备资源。
  安康的“山绿了,水清了,天蓝了,空气更清新了!通过30多年的飞播造林与人工造林相结合,使全市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变,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兼容并蓄。全市水土流失面积由“七五”末的12968平方公里,下降到”十一五”末期的6600平方公里,减少水土流失面积6368平方公里。有效地遏制和减缓了水土流失,降低自然灾害,改善了区域间的生态环境,提高了生态质量,为国家南水北调向京津人民输送一江清水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大规模的飞播造林与人工造林育林,为秦巴汉江河谷区建立起大片牢固的绿色屏障和绿色旅游圣地。早期飞播的凤凰山、牛山、文武山,汉阴的凤凰山,大木坝,紫阳的擂鼓台,岚皋的笔架山(南宫山),旬阳的文峰塔、小神河等一大批飞播林区,已形成自然景观,有的已被建成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成为西安乃至省外旅游的后花园,为经营绿色安康,发展生态林业,打造绿色品牌,促进绿色生态旅游,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安康飞播造林30余年,已郁闭成林263.8万亩,其中有224.3万亩进入中、成熟林期,据调查推算,年可生长活立木蓄积673.2万立方米,价值20.25亿元,亩均蓄积按65%出材率,可生产商品木材437.6万立方米,价值28.44亿元;飞播林下经济林副产品亩均可按200元收入计算,产值达4.5亿元。与此同时,据有关资料分析,每亩有林地较无林地年多蓄水20吨,多保土3.4吨,每天可释放氧气50公斤,吸收二氧化碳1.83吨,吸收二氧化硫49.8吨。全市现保存有飞播林263.8万亩,年可蓄水5276万吨,价值6331.2万元,年保土897万吨,价值897万元,年释放氧气1.32亿公斤,价值1.98亿元,年吸收二氧化碳482.8万吨,价值2414万元,年吸收二氧化硫1.3亿吨,价值6 .5亿元。上述综合效益可实现价值62.63亿元,相当30年飞播造林总投资的32倍。不仅产生了明显的经济和生态效益,而且还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大气平衡得到维护,生态农业后经不断增强,林区经济社会秩序井然。同时,通过实施飞播林撫育间伐,开发林下资源,创办绿色企业,发展多种经营产业,变废为宝,为山区林农脱贫致富和林区社会创造了极大地就业空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邹亚康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