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走进安康>安康旅游>旅游信息 > 正文内容

    舞起乡村旅游的“龙头”

    作者:高敬毅 薛海勇 时间:2012-03-05 10:38 来源:陕西日报 字号: 打印

      从平利县城出发,沿平镇公路南行4公里就到了城关镇龙头村,洁净宽阔的水泥路四通八达,清新亮丽的徽派民居错落有致,恬静优美的生态庭院如诗如画,阡陌纵横的观光产业园生机盎然,充满现代气息的农家生活让人惊叹,勾画出一幅和谐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画卷。
      从一个传统农业村转变为乡村旅游示范村;从一个贫困村转变为省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从一个落后村转变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平利县龙头村经历了一场历史性嬗变。
      龙头村位于烟波浩渺的古仙湖下游,总面积12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小组545户2026人。该村山环水绕,沃野纵横,日夜流淌的冲河贯穿村庄东西,河东山脉蜿蜒起伏,状如游龙,引颈于潭,其首突兀水岸,故名龙头。
      世代以耕种为生的山民们散居在龙头村山梁沟峁之间。过着“住土墙房,走泥巴路,吃河坝水,趟水过河,肩挑背驮”的落后生活。村民以种植玉米、小麦、洋芋为主,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种植结构单一,沿袭着“种田为肚圆,养猪为过年,养鸡为食盐”的生活模式,“早上听鸡叫、中午听鸟叫、晚上听狗叫”成为贫困山村的真实写照。
      2003年初,平利县新一届党政领导班子深入江西等地考察取经,结合本县生态资源“先天”优势,在安康市率先确立了“生态立县”战略,有效对接了中央“退耕还林”和省市“发展绿色产业”的要求,找准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崛起之路。
      龙头村曲折不平的土路和河面无桥的现状成为制约旅游发展的首要难题,县委、县政府确定“三桥一路”建设规划,号召村民投工投劳打路基,县上整合交通、农办、水利等项目资金230万元用于路桥建设,修建了三座大桥和一条3.2公里的水泥路,被老百姓称为“连心桥”和“致富路”。龙头村灰暗陈旧的土墙房与青山秀水极不协调,加上房屋分布杂乱无章,到处弥漫着贫穷落后的气息。县上领导专程赴江西婺源“取经”,确定了陕南徽派民居建筑模式,通过部门帮扶和以奖代补等措施,统一规划设计的徽派民居布局合理,“白墙、青瓦、格子窗”的特色鲜明,一派水乡江南风情,呈现出“碧水蓝天马头墙,翠竹绿树映山庄”的奇丽景象。为优化旅游环境,按照“山上林,坡地桑,川坝绞股蓝,河边柳,路边樟”的生态格局,坚持“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计其功”的原则,整合涉农资金对山、水、田、林、路进行综合治理,实现了“山顶造林戴帽子、山腰建园赚票子、川坝产业钱袋子、河岸樟柳变样子”。2005年底,龙头村建设模式与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谋而合,平利由此被确定为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县。
      龙头村生态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美,加上位于古仙湖旅游区,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先天”优势。县委、县政府按照“打造陕西最美丽乡村”的总体部署,确定龙头村以“游美丽乡村,赏农耕文明”为主题,加快推进旅游新村综合工程建设。
      为将龙头村打造成全县乃至全市的“生态旅游第一村”,他们以“自然意趣、回归自然”为灵魂,按照“一个领导;一个实力部门带动一批项目;落实一批人员,一定3年不变;一抓到底”的“四个一”要求,集中实施“生态环境、主导产业、特色民居、基础设施、基层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六大工程。近年来,仅部门扶持资金近2000万元,发展高效密植精品茶园1000亩,绞股蓝园500亩,新建、改建陕南徽派民居199户,实施普通旧改213户,硬化村道及连户路11公里,修建桥梁3座、生态河堤800米、安全饮水3处。建设了10户精品乡村客栈、10家传统手工作坊、15家特色旅游产品展销店。目前,龙头旅游新村基本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旅游格局,使游客在“游山、玩水、赏园、品茗”中体验乡村游的独特魅力。
      来自北京、湖北、西安等地的都市游客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住特色民居,吃绿色食品,种观光经济作物,靠旅游产业增收,龙头村的农家生活真让人羡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李琼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