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走进安康>安康旅游>游记随笔 > 正文内容

    王家老油房

    作者:张志琴 时间:2011-06-13 10:39 来源: 字号: 打印

        进小水河沟里约三十里地的右边半坡上有一处纯属王姓的上下大院子,据说老祖先是从下路逃难而来陕西旬阳县蜀河农村居住的,风雨苍桑历经多少年无人考究它,他们开垦荒地以农为生,养育着子孙万代。
        王家院子的能人还算王多迪的爷爷和王多迪父子。他们看到当地的桐、木、漆特产有加工价值,首先想到的是盖油房搞油料加工服务于广大乡村的乡民日常所需,就在王家庄开办了油房。
        油房创建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在当时是以当地的桐籽、木籽、漆籽为加原料。
        附近乡民到油房来打油是以换庄方式来兑现的,一斗原料可换八斤半到九斤油,木籽油是用于各乡下元旦玩灯用。
        玩灯需要大量的蜡来供应,玩灯的种类也繁多,农村以狮子、采船、排灯、竹马、挑花篮、海丰戏鹭鸶等以活跃一下乡村气氛。忙忙碌碌一年到头的人们难得在这几天尽情享受,放松疲劳,高高兴兴地莺歌燕飞起来,山乡里处处都都是点点红灯挂在门上看似天上数不清的繁星撒在人间。
        倒蜡也有一种简单技术,用黄土和水扳成砖,然后做成蜡模,模型做好,把木油倒在模具里,模具中心有个白棉线做轴芯,然后冷却后再倒出来就是蜡,蜡可大可小,上坟用和玩灯可小点,家中用要大点。
        打桐油的期限稍长,从头年冬月到第二年春上可结束。桐油在当地市场销售,而木、漆油一般农家自用。
        因为有了王家油房,生意范围也越做越宽,顾主也越来越广,涉及周围百十里路,四乡八邻,远远近近的人们把原料用背篓背,叉口(用白布做的有叉的口袋一对)挑,翻山越岭,走羊肠小道,不辞艰辛地一背篓一背篓一口袋一口袋地往王家油房送来,又把换来的桐油一竹篓一竹篓地往回挑。
        王家油房生意做的活跃,人缘极好,做事情说话讲诚信,王多迪父子都是当地德高望重的人,对人们温和谦让,以善为人,因而博得远近乡邻的好评,生意红红火火,终日人群川流不息,惠及四面八方。
        油房打油工具全都以木实制造,它由多个部分组成整体:1、油榨;2、石碾(用驴套上碾桐籽);3、炒籽锅;4、蒸饼锅;5、火炕(上冬用来炕籽的,上面铺大石板,底下生火,再将桐籽倒在石板上炕干);6、加工原料:⑴桐籽起壳⑵石碾碾糁⑶筛子筛⑷炒锅炒熟⑸蒸饼⑹踩饼⑺进榨⑻加木方⑼带歇帽⑽拉撞杆(人工拉撞杆往油榨打)⑾油榨下备有油盘⑿油盘下有油缸(油盘下方的地下挖一深洞,洞口有油缸口大,能容一个缸,把缸放在洞内缸口朝上)打的油从油榨进入油盘,再由油盘流到油缸。油缸容量约八十来斤,每满一缸油,就用油勺盛出来,撞杆继续打油,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持续打下去。
        王家油房的老主人王多迪解放后因病去逝,他的后代王有义继承祖业,历尽风雨苍桑,艰难创业直到六十年代。二十多年的拼搏,使油房生意兴隆,财源茂盛,延续到六三年。
        王家油房所居住的原何家公社寨坡大队数年来几经干部轮换,政策多变,准备把王家油房收回大队,因王有义家吃粮款托欠的多,当时大队折价以800元收归大队使用,扣除700元吃粮欠款所剩无几,大队又以收回的利息付给王家。
        七三年王家油房搬迁寨坡队址,大队办有综合厂,油房就归纳综合厂继续打油,综合厂是由各类匠人组成的小型队办企业,可以给大队提供经济收入。
        八四年农村实行了联产责任制和包产到户,大队将王家油房拍卖给本大队李玉学,油房就成了私人住宅。
        当年的轰轰烈烈,生意兴隆红火,远近颇有名声的王家油房从此永远消失在时代的潮流里,而今天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机器——榨油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李琼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