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发展为主题,牢牢把握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两大关键,切实夯实交通设施、城镇建设、生态环境三大基础,做大做强富硒食饮品、新型材料、清洁能源、民俗旅游四大产业,扎实抓好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城乡统筹、社会建设五大重点,着力构建生态、富裕、文明、和谐的新紫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十二五”发展主要指标建议为:到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突破60亿元,年均增长14%;城乡居民收入达到28600元、8000元,年均分别增长15%、16%;财政总收入达到3.6亿元,年均增长16%;工业增加值达到10.8亿元,年均增长2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实现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财政总收入、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五个翻番”,经济实力、基础条件、城乡统筹、人民生活、社会建设“五个跃升”。 到2020年,主要经济指标再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基本实现小康目标。
经济实力跨上新台阶。全面跟进全市发展步伐,特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22:38:40。强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双安富硒农业科技试验园和硒谷生态工业园为平台,加强与杨陵高新农业开发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职业技术学院等科研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培育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含硒量高的生物品种,实现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为招商企业提供充足的生产原料。大力发展富硒矿泉水、富硒茶、富硒保健品等富硒食饮品产业,强力打造富硒品牌,建成年产25万吨的富硒矿泉水、5000吨魔芋产品、5万吨富硒食品生产线;以板石、钒钛磁铁、锰矿、毒重石等特色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做大做强新型材料产业,建成年产300万平方米板石、30万吨钛铁精粉、10万吨钛铁球团、3万吨硫酸锰、3万吨电解锰、1000吨五氧化二钒、2万吨氯化钡、2万吨锆钢玉制品项目;以煤矸石综合开发利用为重点,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积极开发生物能源,八庙梁、下关田等11座水电站建成发电。到“十二五”末,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45亿元,年均增长30%,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10家以上,培育2到3家产值过10亿元的大企业,硒谷生态工业园区产值超过20亿元。以规模特色效益为方向的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到“十二五”末,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25亿元,年均增长6%;新建密植丰产茶园5万亩,茶园总面积达20万亩以上,新建标准化茶叶加工厂10个,清洁化初制加工厂50个,发展茶叶专营连锁店200家,到“十二五”末,全县茶叶年产量达5000吨,实现综合收入10亿元,真正成为富民第一产业;新发展设施蔬菜2000亩,标准化魔芋种植基地5万亩,厚朴20万亩,特色养殖业、畜牧业、林特产业产值分别达到2亿元、5亿元、10亿元,“低山茶叶蔬菜、中山魔芋蚕桑、高山木本药材”的立体生态农业布局全面形成,力争把紫阳富硒茶打造成全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把紫阳建成全国富硒厚朴基地第一县。以民俗生态旅游为带动的现代服务业突破发展,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1.5亿元,增长16%;围绕打造国内一流民俗生态旅游目的地,建成洞河水上游乐中心、江南旅游休闲区和休闲主题公园、富硒茶观光园、北五省会馆、任河漂流、旅游新村等旅游项目和核心景区,加快向阳、洞河民俗生态旅游强镇建设,全力打造汉江水上旅游精品线路。到“十二五”末,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亿元。
共10页
您在第4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1622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