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发展现代农业,夯实农民增收基础
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用抓点示范突破农业,全面落实惠农强农政策,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经济繁荣,力争实现农业总产值9.5亿元。
突出木瓜一县一业。木瓜是我县前景广阔、潜力巨大的优势特色产业,按照“一县一业”的目标和要求,抓好基地建设、产品开发和市场拓销等工作。积极培养懂技术的专业人才队伍,组建专门科研机构,密切与省市科研院所的联系合作,抓好木瓜品种选育、规范种植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提高木瓜园的规范管护水平,稳步扩大木瓜种植面积。着眼延伸产业链条,加快木瓜白酒、果酒、果醋、果脯和浓缩汁等产品开发,支持逸酒酒厂、天裕公司、百益饮品厂、圣宝公司等加工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实力,从根本上解决木瓜销售问题,促进农民稳定增收。要整合产业发展资源,依托现有产品,逐步做到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真正把白河打造成“中国光皮木瓜第一县”。
实施农业增收工程。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农业百亿增收工程”,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土地经营权流转为动力,突出新品种、新技术和高效益,建好红石河生态循环农业、麻虎沟生态农业、汉江沿岸高效经果林和茅坪朝阳农业综合开发四大农业科技示范区,着力培育蚕桑、畜牧、烤烟、林果、黄姜等农业特色产业,促进高效农业、特色林果、水产养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粮食生产,要抓好惠农补贴政策落实,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努力实现粮油产量稳步提高。畜牧产业,继续加大扶持力度,抓好中厂盛源等10个适度规模的养殖小区及产业强村大户建设,推行订单式养殖模式,力争生猪饲养量达到30万头;着力培育2至3家规模养鸡场,支持宋家磨坪、中厂马安、双河阎家等村的白山羊养殖示范村建设,加强对利生园梅花鹿和大鲵养殖等特色养殖示范户的服务指导和扶持,努力实现畜牧养殖产值突破3亿元。蚕桑产业,积极探索户户栽桑、大户养蚕的组织形式,大力推广订单式生产的产业模式,实现全年养蚕4万张以上。烤烟产业,以我县被列为全国31个现代烟草产业试点县为契机,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全面实施烟水配套、烟路配套和密集烤房群配套工程建设,大力推广集约化经营和种烤分离的生产模式,确保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以上。黄姜产业,要抓住黄姜价格大幅上升的有利时机,推广“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引导群众适当扩大黄姜种植面积,满足县内加工企业的原材料需求。林果产业,要凸显特色,在突出木瓜一县一业的同时,建好汉江沿线胜利、群力、月镇、星义等8个经果林示范村,形成集生态、观光、林业经济为一体的经果林示范区。蔬菜种植,围绕满足县内消费需求,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和高山补淡蔬菜。重点抓好中厂、四新、西营、麻虎等4个蔬菜基地建设,以此带动蔬菜种植业的蓬勃发展。
努力培育新型农民。坚持把提高城乡居民素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打破我县土地等资源贫乏的瓶颈制约,积极开发人力资源,使县域经济从依赖土地转向依靠科技和提高劳动力素质,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要按照“一个不能少”的要求,精心组织好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全部参加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通过优化专业设置和提高培训质量,打造白河职业教育品牌,努力培育具有白河特色的技能型人才。让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掌握一技之长,走出深山,融入城市,彻底告别贫穷,过上幸福生活。以技能培训为基础,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切实做好劳务输出服务工作,密切与全国各地劳务市场的联系,及时为广大务工者提供用工需求信息,努力扩大有组织输出规模,积极做好维权服务,关心留守家庭的生产生活,消除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加强与县内各个项目建设业主的协调联系,尽可能的促使当地民工参与到工程建设中来,实现就近就地就业,确保全年输出劳务6.5万人,有组织输出2.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6.5亿元。
共11页
您在第7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1657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