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村经济焕发生机。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抓手,以农村土地流转、集体林权制度和农村金融三大改革为突破口,破解农村发展难题。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全面完成,土地流转1.8万余亩,为农村产业规模化经营、发展强村大户和“一村一品”奠定了基础。着力发展“桑、畜、烟、林、姜”五大绿色产业,建成标准化木瓜示范园16处,《白河木瓜产业发展规划》通过省上专家评审,“白河木瓜”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审查;畜牧养殖产业取得新的进展,“猪-沼-园(果)”的生态养殖模式进一步推广,猪、羊、禽饲养量分别达到21.9万头、19.1万只、103.67万羽;种植烤烟1.77万亩,新建密集烟炉158座,收购烟叶3.01万担,实现产值1670万元;发放蚕种5.02万张,收购蚕茧1262吨,实现产值2524万元;发展大棚设施蔬菜720亩,产量6.9万吨,增长11﹪。全年粮食总产5.8万吨,增长5.5﹪;油料总产0.57万吨,增长18.6﹪。把劳务产业作为一项富民产业,全年劳务输出6.3万人,其中有组织输出2.59万人,实现劳务收入6亿元。农技推广体系起步良好,农村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效果显著,赢得了全省农业信息交流培训会议在我县召开。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通过省立项审批,8个市级和26个县级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发挥了典型引路作用,10个特困村建设任务全面完成,顺利通过市上检查验收,特困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显著变化;37个续建扶贫开发重点村取得明显实效。
(四)消费拉动效果明显。坚持把扩大消费作为保增长的有效手段,抓住项目建设和惠农政策带来的巨大消费机遇,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带动了以餐饮、住宿、娱乐、零售为重点的服务业快速发展。认真落实各项惠农和刺激消费政策,及时兑现退耕还林、种粮直补、城乡低保、合作医疗报销、计划生育奖励扶助补助资金,发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家电下乡”财政补助资金365万元,促进了城镇居民和农民增收,激活了城乡消费市场,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17亿元,增长19.7﹪,为保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财税金融运行平稳。坚持培财源、强征管、控支出三措并举,财税金融工作服务经济发展成效明显。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严格“收支两条线”管理,积极优化支出结构,坚决压缩非必要性支出,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总支出5.55亿元,增长44.1﹪,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支出5.48亿元,增长43.9﹪,较好实现了“两个确保”、“两个保证”和“低保”目标。积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开展农村信用村镇创建活动,强化银行支农职能,累计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3697万元;筹资315万元启动14个村级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拓宽了农村金融服务渠道。金融存贷持续增长,全县年末银行存款余额18.8亿元,增长37.7﹪,贷款余额6.64亿元,增长49.7﹪,当年新增贷款2.2亿元,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六)城乡建设步伐加快。按照统筹城乡的发展思路,结合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工作,全面加强城镇开发和配套设施建设。狮子山生态新区完成投资1.4亿元,步行街6幢商品楼、3幢安置楼全面竣工,东坡路和进站路建成通车,滨河路路基和新区供排水工程已经完成,强弱电入地完成主管道铺设,天然气管网布设正在实施,一座环境整洁优美、生态宜居的新城初步形成。老城改造、绿化亮化、配套设施建设全面实施,居民点棚户区改造工程和小西沟垃圾填埋场启动建设,县城污水处理厂城区管网建设、城区消防设施改造、老城区道路硬化、龙井市场和清风路中心集贸市场改造等工程全面完成。省级卫生县城创建工作通过验收,县城的卫生状况、交通秩序、市容市貌、文明程度、对外形象有了明显改善和提升。强化村镇规划管理,完成茅坪镇总规修编和47个村庄、18个高速公路拆迁集中安置点的规划编制工作。仓上、西营、茅坪、构扒、双河、冷水等集镇建设步伐加快,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新建村级综合服务中心7个,全县村级服务中心达到22个。捆绑资金建设生态新村15个,组织搬迁群众2000余人,累计搬迁1万余人,促进了农村社区化、农民市民化、管理服务化和环境生态化,城乡公共服务差别逐步缩小,县域城镇化率提高到25.3﹪。
共11页
您在第2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1865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