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走进安康>安康旅游>游记随笔 > 正文内容

    古今铁佛寺

    作者:陈绪伟 时间:2011-03-02 10:00 来源: 字号: 打印

        铁佛寺镇,居秦岭脚下,汉阴县北部山区之中心位置。我们慕其传说之名前来时,镇机关现已由原址的铁佛寺迁建到新址水田坝,周围的站所和住户也同时搬迁到小集镇建设开发区。拆除的围墙,就露出了石板铺成的一条古街,镇上张宗军书记指着原址说:镇政府迁走,主要是招商引资恢复重建铁佛古寺,保护好民国时的一条古街,珍惜难得的文化遗产。大家听后,无不为此举而赞叹。
        铁佛寺最早是金佛寺。这里三面环山,竹林茂密,泉水潺潺,云雾缭绕,可谓修行宝地。曾是巴蜀翻越秦岭过境长安的古商道,官方驿站建置较早。相传在汉代就有佛教传入,随后有僧人在此修建寺院,很多官商过客在此献金捐钱,铸金佛而供奉寺中,以保佑过往人的平安顺利。据说唐代有一高僧游楚往秦时,路过金佛寺,并写下《过金佛寺鉴》诗一首:“北往秦山风催春,寺前流水净无尘,开门仰见堂中佛,奇是金钢铸全身。”
        时到宋朝末年,时局泛滥,有盗贼趁黑夜暴雨之机,偷走金佛,换上铜佛,第二天一佛门弟子发现,却不敢声张,仍把铜佛当金佛供。直至元朝中期,又一伙盗贼,深夜用一铁佛偷换“金佛”,得手后才知是铜佛,于是就流传一句“神仙面前没作恶,总把铜佛当金佛”的诫语。后来元末战乱纷争,在此处一次大仗,寺庙店铺皆夷为平地。数年后,此处方圆数里长出一片梨子树林,每当梨熟,过往行客商旅,以梨解渴充饥,便传名为梨树岭。直到明弘治二年(1489),官方重建驿站恢复街铺时,从地下挖出铁佛像一尊,以为幸事,便重修庙宇供奉其中,此地就改名为铁佛寺。
        金佛演绎成铁佛,寺街仍是岁月蹉跎。明清时期数遭兵祸匪劫,近代又屡有战火殃及,民国年间,国军与土匪狗大王激战于此,寺院街坊被炸被烧成了一片废墟。至此以后,铁佛寺就有其名,而无其实了。
        今天我们来到铁佛寺,看到的是一个美丽的小镇,一个充满着希望的现代集镇。河畔,麻柳树绿郁葱葱,霞光在薄薄的晨雾中穿梭,小鸟交替鸣叫更让人情感惬意,最抢眼的莫过于铁佛寺镇的“大手笔”——北部山区小城镇建设。驻足远眺,四周青山环绕,沿河两岸“喜看稻菽千重浪”,巨蟒似的中河水随山势河湾左窥右探,迂境而过,将铁佛寺这座千年古镇“绕”成了“S”形的老街新镇。
        老街的集镇,拓宽改造的汉铜油路穿街绕镇北去,人来车往熙熙攘攘,一派繁忙的景象。我们看到了,铁佛寺街的安居乐业,铁佛寺人的勤劳精神,沿街的民居楼房告示着内涵;感觉到了蒙乱贫瘠了多年的这一方原野,山岭坡梁都焕发了生机,山水相济的几万亩田地,不再是广种薄收,正荡漾着亩产超千斤的金黄麦浪与金色稻菽。
        中河大桥,南座梨树岭的铁佛寺老街头,横跨清波粼粼的中河,北座松树梁的水田坝,宽敞平坦地把铁佛寺老街与新建小集镇连通起来,真可谓是古街新韵,古镇新貌,古河新声。
        新镇生机蓬勃,主街三纵两横。崭新的三幢中心校教学大楼,并排矗立在新镇之东,松杉护卫着宽阔的操场,明净的窗户传出清亮的书声;新迁的中心卫生院,座立在新镇西南的桥头附近,看病就医极为便民;水田村部建在桥头,门前小花园堪为一景;“三纵”是村民集中安置区,上百户人家从高山上、沟边上、滑坡体上搬迁到小集镇,住上了整齐划一、新崭崭明亮亮的两层小楼房;街心花园已有许多老年人,打着花鼓、唱着小调、扭着秧歌,似一群蝴蝶翩翩起舞;打工仔回乡立业的商铺酒楼,如春笋般破土而起。
        在我们的眼前,新世纪的铁佛已闪亮出金光的色彩。如今在这里,招商引资的鹿鸣、八庙沟金矿,碎矿的机器摇滚出来的是“石头变成金”的流行乐曲;广域的田野,春天是黄清清金灿灿的油菜花,秋天是黄橙橙金闪闪的稻菽;逶迤的山梁,夏天是黄扑扑金亮亮的果实,冬天是红火火金艳艳的叶海。
        铁佛寺镇的迁建,是基层干部群众人文资源意识的树立,保护古镇不仅能带动三产,致富百姓,更重要的是弘扬地方文化,留住千年文化之根的善举。镇长沈朗说的到位:保护古街恢复古寺不是追求一种时髦,一种经济,而是政府的一项使命,一份责任。
        啊!我们看到了,青郁苍翠的梨树岭,奔涌欢歌的中河水,金碧辉煌的铁佛寺,殷实小康的北山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李琼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