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部门动态 > 正文内容

    科技创新铸辉煌

    “十一五”全市科技工作回眸

    作者:李金盆 毛海霞 时间:2011-01-27 15:10 来源:市科技局 字号: 打印

      “十一五”期间,全市启动实施技术研发、技术成果转化、技术进步与创新平台建设、技术集成、技术合作五大科技创新工程。以五大科技创新工程为抓手,全市科技工作紧紧围绕主导产业的培育和区域特色经济发展,选择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统筹科技资源,开展科研攻关、技术引进试验和示范推广,强化科技体制创新,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推进优势特色产业现代化和科技化进程,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支撑和引领作用。
      技术创新成果纷呈。全市共实施各类科研开发项目609项,争取中、省项目160多项,资金9000多万元;取得科技成果142项,其中获省级奖励23项,获市级奖励119项;申请专利357件,授权量达149件。农业方面,共培育新品种19个,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新品种160多个,农业适用新技术100多项;工业方面,共研制新产品140多个,开发和引进新技术80多项,有20多个新产品和新技术取得自主知识产权。据测算,“十一五”期间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3%。
      科技体制创新成绩显著。“十一五”期间,全市建立重点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科技专家大院、科技示范园、实验区和专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技术创新服务平台30多个,每年选派科技特派员1000多人,成立科技特派员创业民间服务组织37个,会员发展到7000多人。有4000多名科技人员常年在企业和农村开展新产品研发和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参与技术承包和创办、领办各类形式的经济开发实体。建立科技示范点300多个,开展技术培训8000场次,培训农民50多万人次,辐射带动20多万农户增收10%以上。汉滨、汉阴、石泉、平利4县区被批准为省级首批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示范县(区)。“安康科技特派员创业链-生猪产业发展”被确认为第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市科技局被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我市四名科技特派员荣获“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称号。
      富硒食品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一是组织各县区对本地土壤、水体等区域环境中硒含量进行全面普查,摸清我市富硒资源、企业、基地三大底子,为富硒食品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二是积极开展富硒食品关键性技术攻关和生产工艺研究,加快富硒高端营养保健品和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开发。三是建立富硒食品产业开发网络服务平台,大力推进富硒食品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组织申报的“安康市富硒食品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被列为省“13115”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专项。市发改委、科技局与安康学院联合申报的“陕西省富硒食品工程实验室”已获省发改委批准立项,为推动富硒食品产业技术发展建立了支撑平台。同时建立了富硒食品产业发展的中介组织——市富硒食品产业协会。“十一五”以来,全市共发展30多家规模企业从事富硒食品生产经营,并开发了富硒茶、富硒矿泉水、秦巴硒菇、富硒饮品、富硒粮油等50多个品系的富硒食品。2009年至2010年全市富硒食品规模以上工业增速30%,富硒食品产业正在成为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
      月河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稳步推进。“十一五”期间,以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培育优势农业产业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技术为纽带,在月河园区内发展畜牧、蚕桑、草莓、魔芋、食用菌等产业技术协会20个,探索了“自主积累、流动发展、规模管理、高效运转”的发展模式,积累了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构建了以科技特派员和各类农业科技专家为重点,以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为纽带,以农业专家大院、科技示范户、农民专业协会、农资企业为平台的农业科技服务网络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600余场次,授训45000余人(次),发放各类适用技术资料11万余份,先进技术推广普及率达到85%以上。培育壮大科技型龙头企业20多家,阳晨牧业、康虹蚕种、秦东魔芋、川陕魔芋、新鑫米业等产业化龙头企业持续快速发展,已成为产业集群的核心主体,引领产业集聚发展,辐射带动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截止2010年,月河园区四大主导产业年产值达到20亿元以上。
      科技产业园区建设高点起步。一是经省政府批准,于2010年4月16日安康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挂牌成立。二是安康正大制药有限公司已通过2009年第一批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三是积极探索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机制和模式,指导支持旬阳县成功申报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成为全省确认的九个省级实验区之一。同时,经过积极争取,旬阳县生态工业园区也被省科技厅给予了重点支持。四是围绕区域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建立了安康市农科所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平利县绞股蓝、茶叶,汉滨区健民生态农业和石泉县杨柳现代农业四个市级科技示范园区,有效促进了全市农业产业发展。
      民营科技企业蓬勃发展。“十一五”期间,通过落实政策,强化服务、优化环境,使民营科技企业数量和质量全面提高,并使其发展成为了全市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有生力量。我市现有民营科技企业114家,从业人员5800多人,其中技术人员1500多人,占总人数的26%,技工贸总收入达到26.9亿元,其中技术性收入达到5000多万元,成为我市非公有制经济中最具活力的部分。
      科技管理创新扎实有效。“十一五”期间,为保证各项科技工作任务的落实,在全市科技系统大力推行了目标责任考评制度;对重大科技项目实行了课题制管理和课题主持人负责制,实现了科技人员优化组合,责、权、利结合,促进了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健全了科技计划和科技成果管理制度,制订完善了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和经费管理办法,加强了对项目的管理和追踪问效,进一步规范了项目申报立项审批程序,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和科技经费的有效使用,基本实现了科学化、制度化管理。科技投入逐年增长,2010年市本级每年科技三项经费投入由“十五”末的60万元增加到“十一五”末的165万元;争取中、省科技投入由“十五”末的每年300多万元,到“十一五”末达到每年1600多万元。
      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市科技局组织的知识产权小分队先后深入50余家企业,开展专利服务。平利县被省知识产权局列为首批实施陕西省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的7个县(市)之一。“十一五”期间全市申请专利357件, 专利申请的数量和质量逐年提高,2010年申请量突破100件,创历史新高。
      防震减灾与科技服务能力建设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建立地震民居安全示范点17个、新建地震测震台站8个,GPS台3个,大大地提高了我市的地震监测能力。同时,全市科技服务机构建设进一步加强。全省生产力体系建设重点市试点行动进展良好,专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与县区中心协调发展,积极开展科技中介服务。以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为服务平台,支持有条件的民营科技企业参与重大科技项目,有效促进了全市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建立了安康科技信息网站、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安康服务站、陕西省科技图书文献资源共享服务系统安康服务站和省中药现代化信息网安康工作站。各县区围绕县(区)域经济主导产业建立了一批科研和技术服务机构,大大提高了全市科技服务能力。
      县区科技工作迈出新步伐。县区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抓示范、建基地、促产业,解决了一批影响当地发展的技术难题,培育壮大了一批优势特色产业和科技型企业,有力地支撑了区域经济发展,8个县区顺利通过2007-2008年度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其中旬阳县、白河县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有6位同志荣获全国县(市)科技进步先进个人称号,我市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合格市。“十一五”期间县区科技三项经费基本保持了10%的增长速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邹亚康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