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媒体关注 > 正文内容

    陕西日报:“统筹城乡”构建灾后新家园

    作者: 时间:2011-01-26 09:55 来源:陕西日报 字号: 打印

      一边是城市繁荣红火、小康富足,一边是农村萧条冷清、户贫村困——这样的反差越来越明显,呈现出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这也是困扰安康或者说不少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如今,这个谜题在安康已经开始破解。“农村变社区,农民变市民,发展一体化,城乡大变样。”这是现在安康人对2010年遭受特大泥石流灾害后如何重建新家园的生动描述。

      而这样的大思路又源于安康市委、市政府对城乡统筹发展的深刻认识。“城乡统筹就是要改变和摒弃过去那种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分治’的观念和做法。今后无论是在认识上,还是在政策上,要往一体化的方向走。”安康市委书记刘建明对记者分析说。 

      二元变一元

       以前,安康同大多数地区一样在城乡发展的思路方面并非没有误区。

      “过去,我们都自觉不自觉地把城乡对立起来安排,二元结构和二元观念已经成为潜意识影响着我们的世界观。现在制约我们发展,真正破不了题的正是城乡二元结构。”刘建明说。

      实际上,安康目前的市情决定了当地既要加快工业发展、努力建好城镇,又要尽力发展农村、尽快增加农民收入,在这种背景下,当地的发展思维就必须考虑实现工农之间、城乡之间互为条件、互相依托、互动互促发展的“一元”模式。

      去年7月18日,安康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全市300万人口中155万人不同程度受灾,死亡、失踪182人。

      除了做好抢险救灾工作外,安康市委、市政府最为焦虑的还是灾后重建问题。大灾过后的安康,一片狼藉,满目疮痍。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汉江水患和山地灾害对安康人民的世代困扰?这一难题让省市决策者们深思。

      根据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指示精神,安康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用城乡统筹的思路推进灾后重建,提出了“紧密结合城乡统筹,让有条件的农民搬迁出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合人居和生产发展的环境”的方针,从2010年起用6年左右的时间把居住在山区危险地带的群众全部搬迁出来,从根本上解决灾害威胁。

      安康市市长方玮峰告诉记者:“我们现在已经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战略重点,按照‘三个100万’的人口布局和‘三个集中’的要求,加快9个县城、45个重点镇、100个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整体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同时健全完善鼓励农民进城的政策体系,5年将新增35万农民进城入镇定居”。

      而正是这种“一元”统筹城乡的大思维让安康在遇到大灾时没有倒下去,反而借助灾后重建的新契机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

      据记者了解,截至目前,安康全市30823户损毁民房已全部动工或得到妥善安置;入镇定居2743户,已竣工1398户;进城居住、购置农房、投亲靠友共计4914户,已全部安置到位。

      农民变市民

      为了能够让迁移出来的农民长久地变成市民,安康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人口空间布局作为全部规划的基础,推动人口向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公路干线、汉江两岸和中心城市、小城镇、新农村社区集中,形成层级清晰、分工明确、开放互通、资源集约的城乡空间结构体系。要把规划作为统筹城乡的基本手段,建立规划执行的刚性约束机制,真正做到“定位准确、推进有序”。

      去年7月6日,刘建明亲自带领市级有关部门和各县区主要负责人赴成都、重庆两市学习考察,借鉴两市的先进经验,积极转变发展方式,走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路子,从根本上破解二元结构难题。

      于是,以重建为契机,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科学规划灾民安置小区整体布局、基础设施和房屋建筑风格,把受灾群众安置小区建成特色鲜明、功能配套的农村新型社区和统筹城乡发展的试验示范区就成为新家园的根本要求。

      方玮峰说,去年受灾后,安康市共规划集中安置点和新型安置社区188个,这些社区将成为人口集中的新集镇,有利于进行产业规划,为受灾群众长远生活生产谋出路。

      该市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共安排受灾群众建房资金77067万元,为受灾群众建房顺利推进提供了保障。全市采取了集中安置、进城居住、入镇定居、分散建房、购置农房、投亲靠友六种重建方式,进城入镇或到集中安置点建房定居的约5万人,占受灾群众建房30823户的41.7%。

      为了加快转移农民,该市还给足了市民政策待遇。按照“人口内聚外迁、鼓励进镇入城”的思路,大力实施“山下川、进社区、入城镇”工程。

      去年7月18日发生特大滑坡灾害的岚皋县四季乡木竹村,10个受灾户中,4户选择在附近集中安置,5户到县城购房,1户到外乡购房安置。受灾户祝恒兵说:“我们这儿人多地少,灾后重建不搞一刀切,让有条件的人家到县城落户,大家都满意。”

      产业作支撑

       围绕灾后重建形成的一个更为宏大、长远的思路也已经让安康决策者了然于胸。“要坚持城乡全域规划引领发展,树立‘全域安康、城乡一体’的理念,坚持‘资源承载、产业支撑,特色鲜明、安全避灾’的原则,科学定位发展目标,精心构思编制城乡总体规划和人口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公共服务等专项规划,形成纵向对接、横向兼顾的规划体系,从源头上杜绝重复建设,不搞遗憾工程。”刘建明对记者说。

      安康的做法是,按照一、二、三产互为基础、互为条件、融合发展的思路,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支柱产业为依托,坚持“对外招引、对内培植”,兴办大企业,建设大园区,培育大产业,不断提升产业集约集群发展水平;以城镇化为带动,加快发展建筑业及其配套产业。以发展生态旅游业为突破,快速提升现代服务和商贸物流等第三产业;以工厂化现代农业园区为示范,着力培育龙头企业,走企业带产业、产业富农村的路子,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一定要解决好农民进城后‘稳的住’的问题。”方玮峰说。

       例如,旅游业就正在为安康的城乡统筹发展提速。龚风是宁陕县皇冠镇朝阳沟村村民。前不久,她一家4口搬进了集镇由旅游开发企业提供的安置房,开起了“二嫂”农家乐,每日毛收入突破400元。如今,在宁陕县皇冠镇像龚风家一样由偏僻的山沟沟搬到集镇的农户已有30多户,到年底有望超过70户。

      皇冠镇按照“集镇建设旅游化、集镇管理社区化”的思路,由旅游开发企业投资2.1亿元对皇冠集镇扩建改造,使得集镇由原来的0.8平方公里扩展至现在的2平方公里,在集镇区位优势最好、商业价值最高的新区为景区失地农民按照“拆一建一”原则,新建70余套框架式的村民安置社区,既吸引了旅游开发区域农民进镇定居,从源头上解决了农民进镇后有房住和住得起房的问题,还让进镇农民的宅基地增了值。

      隆冬时节,当记者再次走访遭受“7·18”特大洪灾袭击的汉滨、紫阳、平利和石泉等县区时,美丽新家园已跃然眼前:一座座青砖红瓦、诗情画意的“徽派建筑”拔地而起;乡村“农家乐”生意兴隆,喜迎四方宾朋;一个个工矿企业陆续恢复正常生产;一条条水毁公路已畅通无阻;一片片淤泥地正在重新泛绿……处处呈现一派红红火火的繁忙景象。

      目前,安康市正在逐步加快缩小城乡间“二元”差距,城乡统筹发展在灾后重建中得到快速推进,走出了一条以城乡统筹为抓手的灾后科学重建的新路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李琼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