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走进安康>安康旅游>游记随笔 > 正文内容

    春节

    作者:刘贵成 时间:2011-01-18 11:24 来源: 字号: 打印

        春节,又叫过年,即农历正月初一,是年之首,月之首,日之首。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腊月二十三祭灶,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均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中华民族绚丽多彩的众多节日中,最隆重、最热闹、最有民族特色的莫过于春节了。
        春节是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春节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起源于计时单位的“年”,人类在漫长的蒙昧时期,过着“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的生活,后来由于社会进化和生活的需要,大约在新石器时期,先民们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发现了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规律,由此有了“年”的概念。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古代所说的春节是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时把春节泛指整个春季,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为了“行夏正,便统计”,把农历正月初一定名春节,阳历1月1日为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历年纪法”,仍将农历正月初一称春节,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春节之名正式列入中国节日法典。春节不仅记载着我们祖先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也显示了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科学发展水平,同时也反映了我国人民那种张驰有度,应时而作的自然生活规律。随着文化交流、生产生活的密切往来,春节已成为民间宗教、文学、艺术、饮食、道德、仪礼、民俗和社会交往祖辈崇拜等各类文化现象的总汇。
        春节是饮食文化的繁荣和展现。春节是一年中最旺盛的消费时节,尤以生活消费为特色,蒸花馍、做年糕、包饺子、揉汤圆,蒸、煮、烧、炒,风昧各不相同,瓜籽、花生、水果是必备的食品。最具民族饮食文化特色莫过于年夜饭了,也叫团年饭,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家晏,象征团团圆圆。丰富的饭菜,美昧的佳肴,如论怎样做法,各家各户都有特色。春节家晏,不仅展示了民间的厨艺水平,也展现了农业社会产品的丰富多彩。
        春节是乡土亲情的凝聚和升华。正月初一早上,吃过象征着“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饺子后,拜年活动开始了,吉祥的话语乘上电波飞向四方,条条短信,句句祝福。人与人的关系,一下子变的那样客气,你提着礼品到我家来,我提着礼品到你家去,见面必打招呼,招呼声声吉祥,小的见老的磕头如鸡啄米,老的给小的解囊掏钱称压岁,随便到谁家去,屋干净,院干净,墙角旮旯都干净,门有门联,窗有窗花,柜上点土香,檐下挂彩灯,让吃让喝让玩让烟茶让碳火,处处都是甜甜的笑脸,暖暖的话语,肥嘟嘟的肉块,热腾腾的烧酒,香喷喷的饭菜,人们沉醉在和谐幸福的生活中,往日,邻里的恩恩怨怨好象也一笔钩消了,没黑没明没迟早没吵闹没哭声,这是民间的乐,人伦的乐,是天地之间最广大的最纯净的大喜大乐。
        春节是非物质文化的杨弃和展演。走亲访友的拜年活动终于萧条了,集体的团拜活动开始了,民间传统文艺遍布城乡,东家院子举行着花鼓歌传唱,用古老的歌声歌颂新发展,西家院子跑起旱船,浓妆粉抹服装统一的秧歌队,随着鼓乐的节奏扭起了秧歌,风趣的老摇婆子也唱出了好政策带来的新变化,威风锣鼓刚刚敲响,欢笑的人群立即向四周闪开,一条金龙凌空而来,鳞甲闪闪,白须悠悠,左盘右旋,上下翻腾,气势磅礴,惊心动魄,四面八方,数十支花筒对着龙身虎狮燃烧,银花怒放,金星四射,玩龙耍狮的小伙子更是精神抖擞,威风倍增,在这火花的喷泉中飞腾翻滚,呼啸呐喊;围观的人群欢呼雀跃,连连惊叹,一颗颗心随着巨龙激跳,随着虎跃澎湃。人们默默的祝愿,飞吧,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我们的事业,象这金龙一样腾空飞跃,象这雄狮一样威震四方。锣鼓喧天,龙腾狮舞,让整个城乡沸腾起来,高台芯子与鹤蚌相争的演绎又让人凝神静气,一支支文艺宣传队,从东村玩到西村,从这个单位玩到那个单位,一个个村庄,一个个社区,一座座城市,就这样被欢乐点燃了,被喜庆包围了,过年的快乐时光就这样被推向了高潮,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在灯节的狂欢中落下帷幕。
        春节,是我们快乐的时光,是我们生活中最为狂欢的日子,是凝聚十几亿人民的强大精神沾和剂,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李琼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