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担任宁陕县四亩地村驻村第一书记以来,徐永益始终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四亩地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关键,立足岗位提升服务本领,扎实做好贫困群众住房对标补短易地搬迁工作,用真情实意打动人民群众,用帮扶温暖感染人民群众,用实实在在的成效提高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因此,徐永益受到四亩地村民的交口称赞,村民亲切地称他为“老徐书记”,2018年他被县脱贫攻坚指挥部授予攻坚扶贫考核“优秀驻村第一书记”荣誉称号。
帮助群众算好搬迁长远账
四亩地镇位于宁陕县西部,距离县城64公里,行政区划面积371平方千米,属于典型的山区集镇。集镇虽然土地肥沃、景色秀丽,是发展高效农业和旅游产业的理想之地,但道路崎岖,群众居住分散,基础设施难以配套,攻坚成本巨大,生存条件严酷,居住在大山沟的村民对于脱贫致富有想法没办法。
今年71岁的薛远美是从距集镇十几公里之外的漆树槽沟山上搬迁下来的,自从有了新房她对未来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然而曾几时,她在扶贫搬迁中也曾犹豫再三。面对“出力不讨好”的现实,徐永益每天走十几公里山路,来到老薛家作思想动员工作。但老薛固执地认为自己作为一个农民,如果搬迁了,自己家的地就不能种了,鸡、猪也不能养了,收入不能增加,支出反而增大。但徐永益毫不气馁,一次不行跑两次,两次不行跑三次,每次都和老薛一家仔细算好一笔细账:“入住安置小区人均自筹资金2500元以下,户均不超过1万元,全家人居住条件得到了彻底改变,原来地方的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还是你的,还可以种庄稼。即使搬迁后不愿意种地,政府还引进了社区工厂、合作社组织,通过流转等方式,让搬迁户收入不但不会减反而会增加。”经过苦口婆心的劝说,老薛一家人最终被徐永益感动了,表示:“听徐书记的!”
帮助搬迁群众住好房
“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效抓手,结合重点项目建设、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精心谋划,统筹推进四亩地经济发展大步走。”四亩地村委会党支部书记李明海介绍,移民搬迁让贫困群众过上了“幸福生活”。
徐永益白天协助镇村解决具体事务,夜深人静,还要梳理白天的工作,思考工作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第二天要开展哪些工作。
有人调侃说混日子混工资,那么拼为什么?他笑着回答,“我只是用心履行驻村第一书记的职责,干了一些自己本应该干的事情,为人民群众尽了一些本应该做的义务和服务。”
帮助贫困群众就好业
“坚持挪穷窝和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坚守易地扶贫搬迁目标,一锤接着一锤敲。徐永益主动对接当地企业、产业园区,协调镇村公益性岗位,想尽办法增加就业岗位,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荣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既是村里的市级产业园区,也是村上乃至全镇的龙头企业。林麝养殖需要大量人工采摘饲草,这无疑解决了搬迁群众中闲置劳动力务工的问题。于是他组织村里的剩余劳动力与荣庚公司签订饲草收购协议,一方面增加了搬迁群众的收入,另一方面解决了独居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
2018年为了促进村级产业发展,徐永益与村两委在安置点对面发展了以瓜蒌等中药材种植为主的欣向荣产业园区。通过园区务工、入股等形式进一步解决搬迁后就业难的问题。
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岗位培训,让更多的人走出去,带动更多的有技术的劳动力走上就业岗位。徐永益算了一笔账,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76户,每户算上一个青壮年劳动力,都能够通过外出务工增加收入。但缺乏一技之长又成为了新的难题。县人社局每年都会组织开展各种技术培训,于是他把参与技能培训的优势在群众会上一遍又一遍宣传,只要有技术培训班开班他都会在第一时间通知群众。截至目前全村实现外出就业390人,实现稳定就业52人,据陕西精准扶贫大数据显示,年度人均纯收入达5000元以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