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旬阳 > 正文内容

    旬阳扶贫开发惠及贫困人口六万人

    作者:佚名 时间:2008-11-05 17:39 来源:旬阳县政府网站 字号: 打印

    近年来,旬阳紧紧抓住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机遇。认真贯彻新时期开发式扶贫方针,实施“一体两翼”扶贫开发战略,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突出产业扶贫,走出了一条“因村制宜抓产业,项目配套促产业,信贷投入扶产业,完善机制保产业”的产业扶贫新路子,全县绝对贫困人口由8.92万人下降到2.95万人,帮助近6万人摆脱贫困。
    一、产业为本,重点突破发展。旬阳是传统农业大县,全县人口90%为农业人口,三分之一村属贫困村。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限制。长期以来,当地农民主要依靠种地为生,由于粮食生产效益低,加之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贫困人口难以通过粮食种植解决温饱和实现脱贫。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脱贫问题,旬阳县根据贫困人口素质较低、劳力不足、不能外出务工等状况,提出“以产业开发统揽扶贫工作”的思路,把产业开发作为贯穿扶贫工作的主线,从工作部署、政策扶持、人力安排上倾力支持,重点突破,始终把培育发展农业产业作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紧紧围绕“强烟壮畜扩桑兴林稳粮”的农业产业发展思路,坚持产业经营“六化”标准,进一步调整种植结构,着力发展农业产业,夯实农民增收基础。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的实施意见》和《旬阳县“一村一品”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利用5—10年把全县190个扶贫重点村建成产业强村,人均实现1亩产业园、产业收入过千元的建设目标。在具体工作中,通过“政府引导、部门帮扶、乡镇抓点、干部包村”等措施,全力引导贫困村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县已建成45个年产业产值过500万元,人均产业收入过2000元的产业强村,76个在建扶贫重点村人 均达到1.2亩产业园,农民人均产业收入达到135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1%。
    二、因村制宜,规模发展产业。坚持“农民意愿、市场引导、因村制宜、规模发展”的工作思路,确定了“烟、畜、桑、果”等主导产业,培育“魔芋、蔬菜”等后续产业,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质量。一是在项目选择上尊重群众意愿。在充分考虑农民的传统种植习惯和承受能力的基础上,结合各村的土地、气候、光照、海拔等因素,因村制宜,合理确定产业项目。二是在产业布局上坚持规模发展。按照一个区域一个特色、一个适生区形成一个产业带的发展模式,在品种选择后,着力引导农户由分散种养经营向规模化发展转变,实行“一户一业”、“一村一品”,迅速壮大特色产业,形成区域特色和规模优势,相继发展了一批千亩烤烟种植大村,千张养蚕大村,万头养猪大村,牡丹、狮头柑等专业村,以及百合、魔芋、黄姜等种植百亩以上大户,使扶贫重点村村村有主导、贫困户户户有主业。三是在产业发展上坚持市场引导。在产业基本形成规模后,加快推进产业化进程,着力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积极推进标准化种养,发展循环经济,兴办加工企业,推进订单农业,实行农户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提高种养效益。
    三、项目配套,促进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滞后是长期制约旬阳贫困村发展的主要“瓶颈”。旬阳县针对农村贫困人口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确定“规划围绕产业走,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监管跟着资金走”的思路,围绕产业发展,配套项目建设。一是围绕产业编制规划。根据贫困村选定的产业项目,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按照“产业发展、项目支撑、统筹规划、整村推进”的原则,结合村情实际,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修订完善贫困村扶贫开发规划。做到一个村一个规划,一个村一套实施方案。二是围绕产业规划配套项目。在科学编制贫困村产业规划的基础上,把重点村项目建设的财政扶贫资金与以工代赈资金、水利资金、国债资金、交通补助资金、退耕还林资金、农电资金、教育普及资金、卫生补助资金以及帮建单位的帮扶资金等集中捆绑使用,每个重点村捆绑扶持资金达到150万元以上。
    四、信贷投入,扶持产业发展。产业发展缺乏启动资金,是长期制约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发展的难题。旬阳县坚持“市场导向、项目覆盖、龙头带动、贷款扶持”的原则,通过小额到户扶贫贴息贷款和项目贷款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切实解决了贫困乡村农民资金短缺的难题。目前,全县累计发放小额到户扶贫贴息贷款13560户6000万元;已审批的农业龙头企业贴息贷款项目4家,贷款规模1800万元。在信贷扶贫资金的管理使用中,通过严把四关,充分发挥了资金使用效益。一是把好对象关。按照扶贫重点村产业开发规划,百分之九十的贷款资金投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重点用于发展主导产业,确保重点村产业规划项目的顺利实施。二是把好项目关。围绕蚕桑、畜牧两大主导产业和魔芋、蔬菜等后续特色产业建设,扶持贫困户优化产业结构,增加收入。三是把好扶持企业关。在龙头企业的立项申报上,优先申报与贫困户增加收入密切相关,能够带动全县农业产业发展、吸收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的龙头企业。目前,通过扶贫贴息贷款扶持的明文油厂、恒源生化、健兴魔芋等4家企业,带动了全县油桐基地、魔芋基地、黄姜基地、中药材基地建设,受益农户1.2万户。四是把好回收贷款关。为确保资金安全,由金融部门全程参与项目审批,县政府授予农村贷款银行具有项目的考核权和否决权,严格审查扶持项目,对不具备扶持条件的项目予以否决,对不具备贷款条件的农户不予贷款,确保扶贫贷款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
    五、完善机制,保障产业发展。一是完善扶贫领导机制。按照“县负总责、乡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总体要求,制定出台限期脱贫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完善党政领导带头抓点、干部帮建的工作制度,建立了每个在建扶贫重点村有一名县级领导挂联、1—2个县直部门包扶、一个工作队包抓、一套考核办法的“四个一”包帮责任制,对所包帮的贫困村一定三年不变。二是完善服务保障机制。围绕“公司+合作组织(协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搞好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全县组建专业协会268个,带动农户8万余户,涵盖烟草、蚕桑、畜牧、药材多个行业,涉及种、养、加、销和技术服务领域,“一村一协、一品一协”的产业格局初步建立,初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框架。同时,结合“雨露工程”、“阳光工程”等切实搞好产业技术培训,对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进行全员技术培训。三是强化考核奖惩机制。把扶贫开发工作列入县对乡镇绩效考核内容,实行专项督查,跟踪问效,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对工作成效突出的乡镇,在资金、项目的扶持上给予倾斜。通过采取积极的政策机制和工作机制,有效地保障了农业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提高了农村产业化水平,为实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wangx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