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平利 > 正文内容

    “社区工厂圆梦脱贫”的平利实践

    作者:熊荣军 梁沛 时间:2019-08-28 08:22 来源:平利县 字号: 打印

      平利县是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区重点县,率先试点建设新社区工厂,使“农村社区小工厂”成为“就业扶贫大产业”。“社区+工厂”的平利模式为秦巴山区精准扶贫蹚出一条新路。平利先后荣获“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和“暖心工程·社区工厂就业扶贫”公益项目试点县等殊荣。社区工厂扶贫模式,被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全国十佳精准扶贫典型案例,写入《省委、省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
      2010年遭受“7·18”特大洪灾后,按照陕南移民搬迁部署,许多村民需要实施搬迁。平利县先后建设112个集中搬迁安置区,累计让28555户83307人告别了深山搬进新居。随着大量人员纷纷搬进社区,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有的家庭积蓄少,有的劳动力缺技术,有的没稳定收入……
      虽然通过搬迁解决了群众的安居避险问题,但这些群众原本依靠“一亩三分地”能够维持温饱,现在搬下山,远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山林,进入城镇和社区后,如果无业可就,就会成为“住在楼房里的贫困户”。
      调研发现,平利县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加工产品时大部分工序需要手工完成,大多采取以件计酬,对工作时间、场所限制不严,具有工人上手操作快、管理相对松散的特点,非常适合需要照顾家庭、不能外出打工的人群。
      “靶向”摸清后,平利县随即把就业创业、招商引资和移民搬迁有机结合起来,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创办社区工厂,引导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平利县依托社区办工厂,办好工厂带就业,探索了“总部在园区、工厂在社区、车间进村庄”的平利模式,全面发展社区工厂。
      “社区+工厂”的“平利模式”自然而然地诞生了。这一模式,不仅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还有效解决了“三留守”等社会问题。正如城关镇药妇沟社区居民吴丰珍所说,社区工厂让她“楼上居住、楼下就业”,晚上下班了还可以去广场跳跳舞,在休闲的社区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在城关镇白果社区工厂工作两年多的卜从英说:“平均月工资2000 元,虽然比在外打工赚得少一点,但下班就能回家,照顾孩子和父母,这是自己现在最大的收获。”
      平利县在响应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中,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进驻搬迁社区,创办以家庭手工业为主要业态的“社区工厂”,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成功探索出一条“就业式精准扶贫”新路径。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上规模、三年全覆盖”的思路,以连锁推进的方式覆盖全县112个集中安置区,建设社区工厂100家、带动群众就业1万人、产值突破10个亿,奋力打造西部“社区经济”知名品牌。
      香港嘉鸿集团在2016年决定把平利县建成西部最大的手套出口基地。现在,平利嘉鸿手套社区加工厂先后建分厂17家,还把各类运动手套和机械手套卖到了欧美市场。该工厂老总奚精华说:“我在外打工多年,家乡发展新社区工厂的好政策吸引我回乡创业。县上还为我解决资金难题,我一定会把手套厂做大做强,带动更多的贫困户一起增收。”
      这样的社区工厂,在平利随处可见,分布在平利搬迁扶贫的各个安置社区。平利县借助苏陕扶贫协作平台,毛绒玩具、阳光制衣、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一批社区工厂龙头企业已在这里纷纷落户。平利指导组建电子元件、服装加工、手工艺品产业联盟,通过电商为社区工厂搭建网络销售平台,让社区工厂产品始终不愁销路。
      截至目前,平利县先后出台新社区工厂发展十条扶持政策,设立发展基金500万元,引进培育新社区工厂83家,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经营主体215家,10家电商公司和796家网店,形成毛绒玩具、服装手套、电子元件、手工艺品4个社区工厂产业集群。
      平利社区工厂成为全国2017精准扶贫十佳典型之一,全国70多个县区纷纷来平利县考察学习取经。如今社区工厂已在陕南多个县区落地生根,被实践证明是可推广的发展模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张子怡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