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7岁的老党员邱信赞看来,现在社区支部班子是他见过最年轻、最富有朝气,真正能为社区群众办实事的一届班子。新修便道、清理河沟、扶贫帮困、美化社区、发展产业……新班子成立以来,作为紫阳县最大的移民搬迁安置小区,蒿坪镇双星社区通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良好党风带动政风民风,整个社区面貌发生了质的提升,让这个已有46年党龄的老党员颇为感慨。
“过去一段时间,支部涣散得很,干部各人搞各人的,一年难得开两次群众会,开会也流于形式,更谈不上发展经济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了。”61岁的社区干部何诗堂言语中对前几届支部班子的失望之情可见一斑。2011年随着陕南避灾移民搬迁工程实施,双星社区迎来了新发展,然而支部班子仍存在许多不良作风,团队精神极差,勾心斗角,在岗不作为,社区发展停滞不前。
随着蒿坪镇高速路出口东侧新竖起的这20多栋安置房860户搬迁户3500余人的入住生活,一系列新问题摆在面前。来自全县各地、临近县区甚至外省流入搬迁户被聚拢到150亩的新社区,面对不同民风民俗、生活习惯和相对陌生的土地、人群,怎样才能让脱离了原有土地、生活圈子的社区新居民在新的环境下“稳得住、能致富”?加强搬迁移民后续管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2016年3月,在蒿坪镇党委、政府的高度关注下,31岁的蒿坪镇副镇长刘广泳被委派到双星社区担任支部书记,随着新的支部班子建立,他们通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集中抓好班子、抓好党员,并提出“抓党建、兴产业、谋发展;改民风、强素质、构和谐”的明确目标。“打铁还需自身硬。过去因种种原因支部涣散,导致社区发展滞后,各项工作虎头蛇尾,群众怨声载道。
干事创业需要人,尤其面对新的移民安置小区,各种问题也多,只有班子动了,党员动了,群众才会跟着动,社区才会大发展。”蒿坪镇党委书记秦宗道如是说。
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在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双星社区支部以“三会一课”为载体,将在册党员和流入党员全纳入其中,重点开展学习教育,同时确定“两联两送两帮”机制,即支委委员联系流出流入党员、普通党员,支委委员上门送学至体弱党员、送学至低文化党员,青年党员帮老年党员、高文化党员帮低文化党员。社区党支部根据社区实际,定岗定责,支部和党员公开承诺,接受群众监督,定期开展民主测评,督促党员严格律己,做好表率。
“班子干得好不好,党员说了算;党员干得好不好,群众说了算。”在这一既成“新规”面前,广大社区党员牟足了劲,不遗余力为社区发展、社区管理沉下身子踏实苦干。不久前,一条从双星幼儿园、双星小学通向社区1组的泥泞便道被铺上水泥路,沿途150余户群众出行难题得到彻底解决。社区党员义务投劳,在便道修建中顶着烈日,受到感染的群众也加入其中,短短不到10天铺筑完成。
新建的安置小区绿化带面积有3000平方米,在过去还有群众将自家的菜园子种到这里,面对社区干部的劝阻却置若罔闻,通过对住户苦口婆心地引导教育,绿化带空出来了但又如何管理?按一般预算,请保洁公司一年修剪管护费得花去2万多元,他们通过设立党员责任区,将社区绿化带分片、分块、张贴责任党员公示牌,适时开展修剪,节省了大笔费用,也让群众看到了党员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5月中旬,面对雨季防洪安全,外出流动党员张玉军通过双星社区微信学习平台建议——适时组织社区党员把社区排水明沟全部检查,清理出杂物。类似于这类建议、党员义务劳动通知等都会在微信群上互相交流、提前告知。广大党员在这一学习平台纷纷发言交流:“学习教育不能应付了事,必须脚踏实地地学”、“越是应付了事,班子越失去威信,队伍越是涣散”。通过微信群交流心得,互相鼓劲,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目标,只为社区的明天更美好。
为了让社区管理常态化,他们制定村规民约,推行网格化管理,按居住区域划分5个一级网格,由镇、社区干部担任网格长,再以居住单元楼栋号为基础,划分17个小网格,每个网格再推选一名网格长,分区域对社区住户实行包联,并按一户一年最低20元标准收取卫生费,通过各项政策争取配套,很好地解决了社区路灯、垃圾处理等棘手问题,获得群众一致认可和好评。
在社区党员带领下,他们正按照“山上兴产业、园区促就业、小区供创业”的就业规划,引导搬迁户发展茶叶、木本药材、特色养殖产业,并依托临近的硒谷生态工业园区,通过技能培训组织剩余劳力进园区就业,引导有条件的农户在安置小区内发展零售、餐饮、手工制作等服务业,引领搬迁群众增收致富,全力促进安置移民的“文化融合、经济立足、身份认同、社会接纳”。目前,当地政府主导建设的电商社区已有20余户个体户进入,留守妇女手工艺合作社也在积极筹划中。
打造新型移民社区,党员一马当先。6月5日,张玉军在收到社区党支部《致外出党员的一封信》后给社区党支部写来回信,为社区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寄语社区:“迈上新台阶,建设新双星”,让社区真正成为两颗“星”,精神文明之“星”和物质文明之“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