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陕南大多数县区一样,岚皋是个城乡发展很不均衡的山区农业县,面对日益拉大的城乡差距,如何破解县域经济和谐发展的难题?几年来,岚皋县始终坚持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路子,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步伐,让更多的农民兄弟踏上了“发展快车道”。
增收减负 缩小收入差距
缩小城乡差距,农民增收是关键。助农增收,核心在于如何确立一个科学的发展思路。结合地方实际,岚皋县委、县政府提出:努力打造绿色岚皋品牌,推进四大产业突破性发展。政府引导得当,农民大力发展,市场有序调节,推动了旅游、蚕桑、魔芋和畜牧四大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保证了农民的稳定增收和县域经济的持续增长。最新统计,今年全县养蚕发种达到3.5万张,产茧1215吨以上,实现产值2700万元。种植魔芋2.6万亩,可产鲜芋3.2万吨,产值近4000万元。畜牧业保持较快增长,猪、羊、禽出栏量分别为7.6万头、1.9万只和76.6万只,分别增长18.4%、24.4%和21.5%,牧业总产值达9117万元。预计到今年年底,人均纯收入将达到1960元。随着东桑西移等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该县万亩标准化密植桑园的建成,“十一五”期间,全县蚕桑产业将实现“发种总量、蚕茧产量、蚕农收入”三个翻番。
劳务输出仍然是该县农民增收的强势产业。每年年初,县上都要列出专项资金,抽调专人负责,积极做好外出务工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正当权益维护工作。县上定期组织青年农民到安康技术学院等技术院校学习,参加电子电工、计算机、缝纫、电气焊、家电、制冷维修等专业培训,在取得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书后,统一外出就业,实现了农民劳务输出由劳力型向技能型的转变。今年,全县劳务输出人数达到3.5万人次,劳务收入预计可达2亿元以上。
在抓好增收的同时,该县还不断加大支农减负力度。继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后,全面兑现了农业“三补贴”和农村中小学“两免一补”政策,共为农民减轻负担2000余万元,人均减负130元。与此同时,县上先后启动实施了“百人工作团”“支援西部”等一系列旨在加强农村力量的“促农增收”计划。先后下派近千名懂技术、有文化的机关干部进村入户,与农民朝夕相处,共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大业。
加大投入改善基础环境
发展快与慢,基础是关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普及程度,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近几年,岚皋县全力以赴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除积极向国家争取专项资金用于解决“三农”问题外,还从十分紧张的县财政内予以倾斜,有力的推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
“省了又省,算了再算,丝毫不敢乱用电。”说起过去农村用电的情形,堰门乡团员村支书信口的一句顺口溜应该是最好的注解。农网改造后,团员人用“高价电”的苦日子也随之熬出了头。而在全县,类似农网改造这样的惠民工程,正在把更多的农民从贫穷落后的生活环境中解放出来。
抓住国家实施“巴山人饮”、“安全饮用水”等建设项目,全县建成人饮工程83处,修建饮水渠道13万延米,60%以上的农民用上了自来水。建水窖2.5万口,堰塘13口,重点解决了孟石岭桃园、城关镇六口等严重缺水地区的牲畜饮水和灌溉用水难题。县上先后筹资近3亿元,实施农村通达工程,加快城乡公路网建设,全县通路里程达到1400公里,其中四级以上公路270公里,以207省道、大横公路和岚紫公路为主体的两横一纵“土字型”公路主骨架基本形成。水泥路村村通工程顺利推进,程控电话、移动通讯网络全面覆盖17个乡镇,电话通村率达78%,有线电视信号覆盖80%以上乡镇。
随着新农村建设号角的吹响和扶贫开发惠民工程的稳步实施,岚皋农村正在迎来一场新的变革。“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房前屋后街市马路”,这些原本属于城里人的“排场”,开始悄然步人寻常百姓家,移民搬迁、扶贫重点村建设正在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告别“穷窝窝”。目前,全县已建成扶贫重点村42个,建成移民新村78个。至2005年底,贫困人口减少5.05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10元,比2002年增长26.4%。
多措并举提升整体素质
岚皋县委、县政府清醒地认识到,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要塑造新农民。经过几年的努力,该县初步形成了以农广校、农函大、县党校为龙头,县乡镇农技站为支撑,以示范项目、示范户的典型辐射为补充的科普培训教育体系。近两年,全县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800多期,培训人数达8.5万人次,农村主要劳动力基本都掌握了一至两门实用技术,已有840余人获得农民技术员职称,299人达到农民技师水平。这为实现绿色产业大突破、推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打牢了“第一板墙”。在此基础上,他们正积极引导农民参与到争创名牌农产品的行动中来,先后涌现出了“南宫山”牌半边菜、“古家村”牌红香米、“明珠”牌魔芋干等一批由农民自己创出采的品牌。
走进村庄院落,“群众文化活动周”等各乡镇自行组织的文娱活动,正与“三下乡”、“文明乡风进万家”等活动一道,传播着社会文明的新风尚,日益丰富着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在建和已经建成的乡镇及村级文化活动中心,通过各种形式的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已开始凸显出农村文化传播主阵地的核心作用,正在成为广大农民群众求知的课堂,推动着乡土文化的蓬勃兴起,促进了农民文化品味的提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