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白河 > 正文内容

    白河:小沼气引领大循环

    作者:王海波 时间:2006-04-11 11:19 来源:白河县人民政府网站 字号: 打印

    白河县农村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纪实


    从“老虎灶”到沼气灶
    “烧柴做饭成过去,农民用上天然气,农业增效庭院洁,沼气建设是杆旗。”“做饭不用柴,照明不用电,粪便有去处,省钱又方便。”深入白河县西营、仓上等乡镇,走进村庄农户,到处都能听到当地农民用自编的顺口溜抒发内心对沼气建设的讴歌赞美之情。
    白河是一个山区农业县,总面积1450平方公里,20.68万人。这里山高石头多,出门都是坡,土无三寸厚,地无百亩平,雨涝三天光石板,天干三天地冒烟,极其脆弱的生态环境,成为白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隐患。
    为了建设绿色生态家园,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白河县就打响了“八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白河”的攻坚战,累计造林百万余亩。但18多万农民要生活,生活就得烧柴,于是一边栽、一边砍、一边烧的局面一直延续下来,5万余户农户家的5万余座“老虎灶”,每年要“吞”掉几万甚至几十万亩薪炭林。
    有没有改变农民千百年来伐薪做饭的办法呢?白河县农村能源工作站站长杨敦武指着会客厅墙上悬挂着的农业部和省、市、县颁发的十多块奖状告诉笔者:在这方面,县能源站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从1985年至1989年四年间,白河改革4万余座“老虎灶”为省柴灶,普及率占总农户数的93%,仅此一举与往年相比,便可节省近三分之一的伐柴量,也因此,白河县被农业部授予节柴灶先进县。从1991年开始,在全县农村实施“沼气富民工程”,到1995年全县共建成沼气234口,起到了一定的示范推动作用。由于资金不足,这项工程从1995年起搁浅。
    2002年,白河县能源站举债8万元,办点示范,培训了20多名技术干部和83名农民技术员,通过考试有67人获得农业部职业技术鉴定中心颁发的沼气技工证书。在全县全面启动了以沼气为主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他们的行动感动了来白河检查工作的王寿森副省长,当年,王副省长从省财政拨款50万元予以扶持。同时,又争取到农村沼气国债项目投资126万元。历时三年,全县15个乡镇的71个村建起沼气5698口。
    笔者在基层采访时看到,全封闭式沼气池就建在每家农户的院子里,猪圈、厕所和沼气“三位一体”,十分干净。当地政府陪同的同志介绍,它是统一采购水泥构件,按统一标准,由专门的技术人员安装建造,并通过质量验收后投入使用的。农民建一口沼气池,政府部门扶持500元钱或相当于500元钱的建设材料,农民自己也掏500至800元。每户养到3至5头猪的粪便就够沼气池用,一个沼气池每年除冬天寒冷不能使用外,可使用8个月。
    沼气入户促进生态恢复
    为促进沼气入户,白河县委、县政府制定了“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发展目标:力争到2007年全县建成标准沼气20000座,沼气农业示范户10000户,沼气农业示范田20000亩,同时,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把沼气建设与扶贫搬迁和新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从政策、资金、物资上予以扶持。为确保落实到位,白河县还将沼气建设纳入“红皮书”考核。
    分管农业的副县长邝贤君介绍说:白河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是以“五改三建两提高”为主线展开的。“五改”就是改水——引导农户安装自来水或饮用过滤水窖水;改路——把公路修进村组,联到农户;改厨——改用沼气灶或建节柴灶;改厕——改变简易脏乱厕所,建立卫生厕所;改圈——改建新式“三位一体”猪圈,为沼气提供原料。“三建”即建好沼气池、农村卫生庭院和生态致富田园。“两提高”是提高村级党组织战斗力,提高农村文明程度。经过这一努力,实现“五化”即农户庭院美化、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农户增收多样化、村组道路标准化、农民生活城镇化。
    县能源站干部柯昌庚和西营镇蔓营村支书江长胜给笔者算了同一笔帐:一个5口之家,平均每年要烧80至100捆柴,每捆按100斤计算,要烧8000至10000斤柴,而一亩薪炭林每年可伐量只有8000至10000斤,若建一口80立方米的沼气,每年则只需要烧3000斤柴,一户就可节约5000至7000斤柴,相当于节约了0.5至0.7亩的薪炭林。
    照这样算,白河农村已有2053户用上了沼气,虽然只占总农户的5%,但效果是十分明显的,按一座沼气池可保护0.5至0.7亩的山林,则全县每年节约砍伐山林1500余亩。从这个意义上讲,沼气建设有效地保护了国家天然林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白河县的森林覆盖率由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18.4%恢复到49.7%。
    沼气应用带来多重效益
    说沼气能带来诸多好处,也许很多人不信,但白河县西营镇蔓营村村民柯玉堂信,他说:“我一家5口人,饲养了3头猪,建了一个8立方米容积的沼气池,用沼气做饭,一年可使用250天,每天节柴20斤,一年可省柴5000斤,按每100斤柴6元计算,年节省开支300多元,相当于少砍半亩多地的山林,还要节省30多个工。”在他的鱼塘边和大棚菜地里,他指着塘鱼和水灵灵的蔬菜说:“发酵产气后的沼液喂鱼,鱼长的个儿一个比一个大,用沼气液给蔬菜施肥,发展无公害蔬菜,产量明显提高。”
    走进蔓营村村民柯玉山、王义华和仓上镇仓坪村雷明清、李大保等生态家园户的家里,笔者看到了同一现象:一支白色的塑料管从屋外的沼气池伸进屋里,沿着墙壁延伸到厨房里,拧开沼气管的阀门,再一拧沼气灶的开关,淡蓝色的火苗呼呼直冒。老乡们介绍说,烧开装10升的一壶水只要5分钟。庭院整治,窗明几净,特别是过去堆满柴草、又脏又乱的厨房,由于用上了沼气,完全变了模样:家家厨房锅台都贴了白瓷砖,安装的是方便的沼气灶,大多还引来了自来水,老乡们对这一变化十分满意。
    陪同采访的镇村干部介绍说:“过去我们这里脏、乱、差、穷,农户的猪圈、厕所没有处理好,猪粪到处乱堆乱流,一到雨天,便粪水横流,走路都下不了脚,再到夏天,蚊蝇乱飞,很不卫生。现在好了,县上实施以沼气建设为主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农民很欢迎,很多农户争先恐后要建沼气,生态保护了,环境卫生了,妇女解放了,改变了‘砍柴做饭烟薰眼、粪水蚊蝇满庭院’的状况,降低了人畜发病率,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ak_sjx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