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在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加强电子政务建设,以政府信息化带动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全面发展”的战略指导下,着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工作,使其在基础性、公共性以及重要应用系统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电子政务外网平台为市委、市政府60多家单位提供互联网统一安全接入服务和骨干传输服务;电子政务内网平台已整合了市级5家单位专网,为其提供上连省、下联县的骨干网络传输服务和横向的市级所有部门的国库统一支付结算等的服务;市政府网站已经建起了以市政府门户网站为主网站,以23家党群部门网站、53家政府部门网站为子网站的市政府网站集群; 电子公文传输平台已有1200多个单位加入,实现了市、县、乡全面覆盖;金财、金税、金盾、金保等12金工程大部分都已经完成了一、二期建设,党政机关和各行业信息化装备条件大大改善,由此带来的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大大提高,网上办公、网上处理信息、网上交换信息的条件基本实现,电子政务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进入一个新阶段。
但由于管理体制问题、资金争取渠道问题、以及电子政务建设中的规划和标准滞后等原因,我市乃至全省电子政务建设中,统一平台建设落后于各部门专网建设,而专网建设又都是各自为阵,自上而下,条条连接,好比各买各家车,各修各家路,而只有统一平台能够提供公共道路的作用一直被忽视,造成资金浪费,资源不能共享,网络服务范围窄,更不能面向公共服务等,概括起来,我市电子政务建设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信息孤岛”的普遍存在。各部门的信息系统基本上都是各自规划、分散建设、独立运行的,而且数据格式与标准互不相同,导致各部门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组织、监管、规划和互联,本来可以向公众公开的文件、信息、资源依然被掌握在各个部门手中,不能由其他部门和社会公众共享,造成了“信息孤岛”现象。
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足。政务信息资源上网普遍较少,信息检索、信息服务的功能较弱,由于没有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无法形成所有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库进行跨库检索的机制,公众通过网络利用政务信息资源的态势还未形成。
政务信息资源网络安全隐患严重。根据去年开展的全省政府网站安全评测认定工作显示,我市有20%的政府网站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安全问题,个别政府网站被大量“挂马”。缺乏统一安全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信息安全基础设施薄弱,安全隐患严重,无法达到防篡改、防病毒、防攻击、防瘫痪、防泄密等“五防”要求。
重复建设造成大量资金需求。由于目前各部门自行建设独立的业务系统,包括建设独立的机房、网络设施、安全设施、存储设施等,造成大量的重复建设,形成巨大的资金需求,阻碍了电子政务健康持续发展和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据省工信厅公布数据,目前省级已有24个部门建成专网,每年仅线路租用费一项支出为2650万元。2009年和2010年,省级54个部门提出建设专网的需求,如按此需求开展建设,网络建设资金需求量2.52亿元,每年形成的线路租金需8000万元。如果这些专网延伸到市县,我市财政至少要承担540条市县专线租金每年600至1000万。
追求部门利益和权力。追求部门利益和权力是造成信息难以共享的深层原因。为了垄断本系统信息资源,有些部门将取得的信息资源作为部门私有财产,以安全保密的理由,不让本部门所有的信息以予公开,或不允许其他部门共享,人为制造”信息壁垒“,导致了严重的信息资源利用率低下的问题。
技术支撑能力不足。网络建起后,由于管理、维护体系难以建立,技术维护、培训等工作跟不上,操作水平低,网络利用率很低,造成大量资产闲置或浪费。
纵观国际上电子政务建设取得较大突破的国家,基本上是把以面向居民的服务和面向企业的服务作为电子政务建设的出发点,电子政务从应用阶段向“互联治理”转变成为电子政务发展的新趋势。通过“互联治理”,以加强政府机构之间、政府与公民之间以及政府与其他各种类型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以构筑一种新型的网络关系,全面提升公共服务的能力。
我国电子政务在十二五时期发展趋势总体上概括为十个字:整合,对已有系统的深入整合;协同,重点实现业务的跨部门协同;互联,克服条块分割,加快实现互联互通;共享,在整合、协同、互联的基础上提高资源共享水平;重构,按照政府组织体系的调整,重构一些重大综合应用项目。
我省电子政务在十二五时期提出要加快电子政务基础资源共享,实施“便民利民计划、政务服务计划、融合兴业计划”三大应用计划,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信息技术服务体系、信息化法规标准体系”三大支撑体系,制定了《陕西省电子政务基础资源共享实施办法》(陕办发〔2010〕13号),明确提出通过机房资源共享、网络资源共享、数据备份资源共享、安全保障资源共享、运维服务资源共享、信息资源共享等,形成共用、共享的全省电子政务公共基础设施资源,为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电子政务应用的开展提供基础技术支撑和服务。
面对电子政务建设新阶段,针对电子政务建设现状和问题,我市电子政务建设要以电子政务基础资源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以提高应用水平为主线,实现电子政务从面向公务员服务向面向公共服务的转变,提高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为此,我市电子政务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统一规划,规范建设。统筹规划全市电子政务基础设施资源,规范电子政务建设项目、资金和资产管理,建立健全电子政务公共基础资源建设管理体系,提高信息化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从而实现以最小财政投入换取最大效益的目标。
统一平台,规范交换。依托市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建设全市电子政务公共基础网络资源,形成连接全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的电子政务统一传输网络,规范互联网安全接入,集中承载各专有业务系统应用和信息资源共享。
统一标准,规范应用。针对公共性、通用性、基准性、标识性较强的基础性业务系统和数据库建设项目,采用统一标准、统一开发、一数一源、多家共享、集中部署、规范应用的方式开展建设,避免重复建设和分散采集。
统一监管,规范运维。建立全市电子政务安全运行监管运维体系,对各业务应用系统提供相对集中的安全防御、技术防控、密钥管理、灾难备份和应急救援等技术服务和支撑,完善全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我市电子政务基础资源综合服务平台建设要围绕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建设服务型政府,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业务应用:
面向政务:以需求为导向,坚持按需设计的思路,重点满足政务部门在科学决策、公共突发事件处置、行政监察、文件管理、政策法规等五个方面的需求。主要体现在政务部门通用办公、电子公文传输、内网业务应用、领导个性化服务、督查督办系统 、并联审批等政务工作应用等系统,以实现政务流程和管理的数字化,实现党政机关部门之间协作办公、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最终实现无纸化办公,增强宏观调控和决策能力;
面向社会:使用信息化手段满足各类面向城镇居民的公共性服务业务需求,使社会公众可根据需要随时、随地按需得到服务,主要有政府外网门户及站群、市民邮箱系统、社会保障、卫生和教育等信息系统;
面向农村:农村信息化的重点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除农业管理部门加强自身信息化建设外,从农民及时获得有效信息角度出发,按照“一站通”和“一网通”的两种手段整合各类涉农应用;
面向工商企业:以满足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需要为出发点,重点解决找生意、做生意、管生意的需求,着力打造公共的交易、物流和管理平台;
基于基础数据库的公共服务体系:依托省级四大基础数据库(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数据库、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和宏观经济基础信息数据库),深化基础信息资源数据库应用服务,完善共享信息资源和应用服务,建设市级共享数据库,并依据这些共享数据库建设跨部门、跨平台的应用服务系统,全面推进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通过科学规划,不走弯路;积极争取,加大省市投入力度,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我市电子政务建设能够紧跟中省电子政务建设步伐,构建面向全市各级各领域信息化服务的电子政务基础资源综合服务平台,使电子政务资源高度整合共享,电子政务信息服务丰富便捷,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总体可控,以满足面向政务部门、社会、农村、企事业单位提供优质的信息化服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