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搜索
石泉县熨斗镇刘家湾村位于巴山腹地,山大沟深,土地贫瘠,是石泉县五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全村农户266户921人,贫困户168户552人,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
为真正摆脱贫困,驻村工作队历时四年帮扶探索,一直坚持将产业作为撬动深度贫困的有力杠杆,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牛鼻子”来牵,实现贫困户产业发展由“输血式”向“造血式”变革。
先天不足致深贫,发展产业挖穷根
刘家湾村因自然条件限制,产业基础差,山高坡陡的喀斯特地貌导致土地贫瘠,涵养水源能力差;产业发展以传统种养业为主,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贫困户普遍学历低,自我发展能力差;残疾户、五保户、低保户等劳动力缺乏,需要政策兜底的对象较多。在苏陕协作项目的支持帮扶下,刘家湾村成立生态农业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依绿水青山建金山银山。
2018年,苏陕协作项目投入126万元,在刘家湾村生态合作社种植以吴茱萸、射干为主的300亩中草药、100亩红薯。
队伍建在产业上,点亮脱贫“指路灯”
明确四支队伍的责任,优化四支队伍力量,严格四支队伍管理,刘家湾村通过提升四支队伍建设,凝聚发展合力,在贫困户的产业规划上坚持“一户一策”,因地制宜,锻造精兵强将,确保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刘家湾驻村工作队常常利用下班时间加班学习理论知识,明确责任分工,分组分片分类对产业发展实行网格化错落管理,年轻队员主动扛起产业发展的担子,对内做好技术指导,对外做好市场对接,争取让刘家湾的产业搭上脱贫致富快车。
村民富不富,关键靠支部。为强化刘家湾村党支部队伍建设,熨斗镇党委政府下派镇干部到村担任支部书记,健全建强领导班子,打破发展困境。建强后的支部锁定发展盘活村集体经济这一目标,多次召开院落会,确定发展特色订单农业,通过送种苗、技术上门、订单收购等动员19户70人种植300亩中草药,达产后,每亩收益将达2000—3000元。
产业建设的大力发展也带动了全村5条11.5公里产业路的硬化,受益群众191户731人,通过短期产业与长期产业的结合,实现了产业发展由家庭化向规模化的顺利过渡,推动了土地集约化发展,为脱贫攻坚点亮了指路灯。
群众富在产业中,按下脱贫“快进键
“出去挣钱家里离不开人,家里呆着没钱用,在村上合作社务工,一天100块,也能把家里照料了。”村民孟余芹笑着说。2019年初春,万物复苏,在刘家湾村偏僻的后山上,村里闲赋在家的劳动力有说有笑的扛上自家锄具到合作社务工,这里面数孟余芹最勤快,务工天数也最多。
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优先解决贫困户就业问题,目前,刘家湾村的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为贫困户创造六万多元收入,其中27户99人享受务工收益,19户70人发展订单农业。
经济作物通过市场变现才能最大程度激励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驻村工作队长牛少定联系有农产品需求的企业家和村上合作社成员组建微信群,既可以在群里发布需求信息,也可以发布销售信息,实现产销零距离对接。
目前,通过微信群已集中销售一万余斤红皮土豆,让群众发展产业的信心和动力更足。
党员聚力产业下,先锋模范“亮旗帜”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刘家湾村鼓励外出党员返乡建设家乡,积极表彰产业发展好的党员,树典型、亮模范、强宣传,以正向引力积极鼓励党员既要发展产业、成就事业,也要不忘带领家乡群众齐致富。为充分发挥支部班子成员在产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村文书陈美英带头流转200亩桑园,发展蚕桑产业,今年首次尝试实现季度增收2万元,带动贫困户20户增收5000元。
年轻的80后党员袁先平在镇上开办了两家超市,年销售额约500万,从农村走出来的袁先平不忘家乡,建立收购点对村上黄花、土豆、豇豆等当季蔬菜进行收购,在招聘超市工作人员时,优先招聘刘家湾村村民,为本村在校大学生提供暑期务工岗位。
袁先平已经以刘家湾为基地,画出了自己的发展规划图,预备后期在村上流转100亩土地,种植大棚蔬菜,发展集观光旅游、入园采摘、有机种植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充分发挥自己作为一个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袁先平也在2019年被熨斗镇党委政府评为优秀党员。
如今,刘家湾村在产业培育发展上深度发力,强健了刘家湾村飞出贫困禁锢的翅膀,不光深度贫困面貌得到有效改善,群众满意度、获得感也不断提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上一篇:石泉:联合执法整治夜市乱象 持续办好书记民情“三本账”[ 09-10 ]
下一篇:陕西省第十届“与法同行”新媒体快乐普法大赛进乡村安康赛区预…[ 09-12 ]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