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紫阳 > 正文内容

    紫阳县八项措施助力产业脱贫

    作者:林联宙 时间:2019-08-09 08:48 来源:紫阳县 字号: 打印

      紫阳县围绕增收抓“两业”,确立了“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群众主动、利益联结、共赢发展”的产业扶贫工作思路,将贫困户嵌入到产业链当中,多措并举助力贫困户稳定增收。
      政府奖补促增收。出台政策文件,对投身产业建设,并帮带贫困户多渠道增收的经营主体,从种源种苗、产业基地、生产加工、品质控制、品牌培育、推广营销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扶持。对发展种植、养殖等产业的贫困户,产前提供种仔种苗,产后验收合格给予现金奖补,极大激发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主体带动促增收。按照“三变”改革的要求和“特色产业+经营主体+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带动模式,引导产业龙头企业通过流转贫困户土地建设产业基地,有偿使用贫困户的资源资产、劳动力,引导贫困户发展订单种植、养殖等方式,帮助贫困户增收脱贫;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畅通农产品上行渠道,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实现网销带动增收;实施“百企帮百村”工程,鼓励引导县内非公企业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结穷亲”,通过发展产业、技能培训、提供就业、商贸消费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
      股权收益促增收。自筹扶贫资金,通过县扶贫开发公司注入到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产业龙头企业,并虚拟量化到企业帮带的贫困户头上,企业与农户签订帮带协议,贫困户年底至少可分得5%的保底分红;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经营主体,或选择与建立了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并带动贫困户和贫困村集体经济增收的境内经营主体合作,每年将投入资金6%的固定收益,在提取集体留成后,分配给集体经济组织内的贫困户,在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
      科技帮扶促增收。结合县域主导产业技术需求实施“双创”工程,与中茶所、中地大等科研单位建立长期合作,成立专家工作站。组建硒产业研究院、硒产品检测检验中心、硒资源开发研究所、茶研所等县属科研机构,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大力培育“星创天地”、“众创空间”,搭建科技型企业孵化平台;积极争取省科技部门支持,统筹协调联县帮扶省级科研单位开展驻村帮扶,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的科技扶贫工作机制。引进西北农大“三区”科技人才对接县内主导产业骨干企业。引进省级科技特派员2个技术服务团,攻关魔芋“两病”、茶网蝽防控等关键技术。选派科技特派员对接服务所有贫困村,通过“产业扶贫技术服务110”、现场集中培训等方式,为贫困户提供全方位技术服务。通过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完善了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体系,提升了县内特色农产品品质与产量,产品价格明显高于往年同期和周边市县。
      品牌溢价促增收。不遗余力打造“紫阳富硒茶”区域公用品牌,使品牌价值节节攀升。在品牌的带动下,农户采摘的鲜叶和茶企生产的茶产品销价均高于周边县区和同类产品市场,使茶企、茶农获得更多收益;在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过程中,先后培育出众多企业品牌和特色产品品牌,其中“青春洋芋”电商品牌的成功培育,使农户土豆的收购价翻了一番,给当地高山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看得见的收益。
      产业融合促增收。该县以农业园区为载体,结合“山、水、硒、茶、歌、道”等特色元素,深入发掘产业内涵、拓展产业外延,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实现了产业乘数效益;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全力推进茶旅融合,整合项目资金,对一些交通方便、规模连片、管理规范的茶园进行提升改造,实施绿化、美化、亮化、路网、灌溉等工程,培育或招引市场主体进行综合开发,促进生产、加工、销售、餐饮、住宿、体验等多业态发展,带动群众多渠道增收。
      就业创业促增收。整合各类培训项目,按照“三包两免一补”模式(包吃包住包就业、免学杂费和教材用品费,补交通费),开展以职业茶农、修脚足疗、家政月嫂、特色烹饪、电子商务、建筑劳务为重点的培训,使贫困村贫困家庭主要劳动力通过培训都能掌握1门以上职业技能,并依靠职业技能实现良好就业,获得稳定收入;围绕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增收问题,引进和培育了社区工厂,吸纳贫困户就业;在退耕还林、森林抚育、飞播补植等林业生态重点工程实施过程中,项目优先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优先使用贫困劳动力,选贫困户担任生态护林员,实现林农稳定增收。
      社会帮扶促增收。充分利用苏陕协作、异地商会、社会组织等优势资源,组织动员县内外非公经济人士投身“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实现贫困村结对帮扶全覆盖。通过企业与贫困村的密切协作、企业与产业的有效联结,促进贫困村基础改善、产业发展、群众增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张子怡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