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以来,全市农业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高起点、效益型、产业化,通过各级农业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取得了“三个增长”、“三个突破”、“三个提升”的不易成绩,全市以规模特色效益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实现了突破发展。
(一)实现了“三个大幅增长”
1、粮油生产稳中有增。我们立足抗灾夺丰收,从优化种植结构、普及优良品种、推广实用技术等措施入手,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在自然灾害频发、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全市粮油生产质量和单产不断提高,总产稳中有升。2010年粮食总产93.1万吨,同比增长5.3%,较 “十五”末增长31.7%,粮食单产较 “十五”末增长21.3%;油料总产11.96万吨,同比增长10.7%,较 “十五”末增长61.6%,油料单产较 “十五”末增长11.9%。全市粮油生产连续七年获得丰收。
2、畜牧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倍增。全市以生猪为重点的畜牧产业连续5年保持了强劲发展势头,生猪产业的质量效益显著提高,饲养量、肉类总产、猪肉产量由“十五”末的全省第六位跃居到全省第二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良繁体系、技术路线、增长速度和市场竞争力跃居全省第一位。2010年全市生猪饲养量达到507万头同比增长19.2%,出栏271万头同比增长26.6%,肉类总产量23.6万吨同比增长22.78%,分别较“十五”末翻了一番。
3、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倍增。预计2010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147.65亿元(不含劳务收入),同比增长19.8%,较“十五”末62.83亿元净增84.82亿元,增长135%;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76元,同比增长20%,较“十五”末1799元净增2177元,增长121%。
(二)实现了“三个突破”
1、农业发展思路有了突破。我们把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和安康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认真思考和把握,发展思路由“十五”时期的“稳粮、兴牧、扩经”逐步调整为“稳粮、强牧、壮特、兴沼”再到“发展规模特色效益农业”,这一思路实现了发展观念的突破、发展方式的突破、工作重点的突破、发展质量的突破,引领整个农业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使整个农业发展步入现代化建设的轨道。
2、生猪产业建设有了突破。一是效益养殖圈舍从无到有。新建可人为调控生长环境的效益养殖圈舍150余万平米,奠定了效益型养殖和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二是工厂化养殖从无到有。全市养猪大户发展到13500个, 1000头以上规模化标准猪场发展到363个,万头猪场发展到40个,规模大场大户出栏商品猪占全市商品猪总量的80%。三是应对市场波动的办法从无到有。应用综合技术措施节本增效,面向全国市场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应用市场波动变化的规律调节配种、出栏的时间段;推行自繁自育,实现多段利润的一体化。四是加工企业从无到有。福润、大红门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加工能力已达到380万头;连接市场和农户的养殖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140多个;一批强乡镇、万头村已基本建成。五是迎得了中、省前所未有的支持。由于领导重视、发展起点高、技术路线清晰、发展效益好、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好,迎得了中、省对我市这一产业的大力支持。“十一五”期间中、省支持我市的产业发展资金15200万元,服务体系建设资金4500余万元,防疫保障资金5500万元。
近两年我们在把畜牧产业初步推向新的发展轨道的同时,着手推进设施蔬菜的发展,克服多种困难,争取省上支持,两年建设可持续利用的钢管大棚4万亩,初步实现了安康种植业设施农业的突破。目前正在着力推进畜、沼、菜循环发展模式进行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增强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有了突破
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成196个乡镇畜牧兽医站,人员素质、办公条件、仪器设备、服务能力实现了根本性变化和提升;农技服务体系创造了“平利模式”,受到中、省的肯定和推广,争取中、省投资近5000万元,建设以县为中心、区域站为重点、示范场(户)为带动的新型农技服务体系改革建设正在全市推进。畜牧、农技两大服务体系的改革建设,不仅对当前建设现代农业发挥重要作用,而且为今后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实现了“三个提升”
1、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全市畜牧、魔芋、蚕桑、茶叶等主要特色产业和粮、油加工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13家,较“十五”末增长1.09倍。国家级重点龙头实现了零的突破,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由“十五”末3家发展到12家。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由“十五”末89个发展到575个(其中已注册合作社409个),增长5倍以上。一村一品、一县一业、 土地流转为主要方式的规模化开发、产业化经营、效益型发展实现了跨越。截止2010年底,全市累计流转土地80.2万亩,其中耕地39.1万亩,林地41.1万亩。
2、农业公共管理服务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农业投入品管理、农民负担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业安全生产管理以及农村能源建设、信息进村入户、农机化推广、农民增收技能培训等方面均得到较大的提升。
3、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幅提升
通过“十一五”的不断推进,全市农业发展重点更加明晰,重点产业基础基本奠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品开发不断深入,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市场联结更加紧密,品种、技术大幅提升,经营效益更加明显。同时,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在近几年重点产业建设实践中经受市场波动的考验,尤其是在市场低谷期的大规模培训,研究、学懂了应对办法,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广泛而坚定的思想理念基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