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安康市科协多措并举,建强科普阵地、优化科普载体、壮大科普队伍、深化科普服务,不断强化科普服务能力,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厚植科技创新沃土、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贡献力量。
建强科普阵地。整合社会资源,多层次、多形式推动科普场馆建设,科普阵地不断完善,截至目前,已建成1个市级科技馆、2个县级科技馆、4个农村中学科普馆并开放运行,安康科技馆保持展品更新率在5%以上,2023年上半年免费开放154天、接待参观2万余人次,科普主阵地作用发挥明显。积极申报2024年中国流动科技馆区域换展资源项目,抢抓机遇推动县科技场馆建设。6个县配备了科普大篷车,每年进校园、进社区巡展40余场次。深入挖掘科普教育资源,培育全国科普教育基地1家、省级科普教育基地7家、市级科普教育基地50家;依托企事业单位和县区资源,创建了“巴山珍稀植物园”“蒋家坪凤凰茶业园区”“魔芋科普馆”“绞股蓝科普馆”等一批以生态文明、主导产业、地域元素为主体的特色科普教育基地,适应了多元化的科普需求。建设科普主题公园4个、更新提升汉江两岸科普长廊12个、60%以上的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增设科普宣传设施,日常科普宣传更加贴近群众。
优化科普载体。用好“安康讲坛”“安康科协大讲堂”等市级宣传教育平台,动员协调机制成员单位密切协同、联动发力,推动科普资源下沉、科技人员下沉、志愿服务下沉,提高日常科普宣教能力,办好“科技之春”宣传月、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等品牌活动,做实科普志愿服务,为公众提供精准化的科普服务,满足多样化的科普需求。大力推动“科普中国”本土化特色化落地应用,2023年7月公布的科普信息员数据榜单(包括注册量、传播量、经验值和月活量指标),我市居全省第五。在安康日报、安康广播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开设科普宣传专栏,开设安康科普和安康科技馆微信公众号,利用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构建科普宣传矩阵,实现科普多渠道全媒体传播,提高科普宣传的覆盖面和实效性。
壮大科普队伍。不断完善市级学协会法人治理结构,市本级组建了农业、医疗、老科技工作者和营养科普等多个科技志愿服务队,各县(市、区)科协和市级学协会都注册成立了志愿服务组织,科技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截至目前,全市有科技志愿服务队伍106个、志愿者17293名(数量位居全省第三);2021年以来,2人被授予“陕西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2人获评“陕西青年科技奖”,1人获评 “中国农技协最美科技工作者”(全省唯一),2人获评“点赞三秦”科普人物,12人获得陕西省青年人才托举计划项目支持。组织企业科技工作者参加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三新三小等多个赛事活动,获奖数量不断攀升;近两年新增省级院士工作站1个、专家工作站7个,涉及生物医药、富硒食品、新型材料等多个产业链,在推动学术交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转型升级建言献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全民科学素质发展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力量。
深化科普服务。服务高质量发展大局,有效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项目,在全市建立23家“科技小院”,近两年,共争取项目资金486万,支持农业科技专家和乡土人才发展科技产业,推广先进适用技术,进行技术培训,助力乡村振兴。结合全市重点产业链发展布局、乡村振兴工作部署和基层产业发展需求,开展科技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十团服务百村示范千人下乡”活动,依托市农技协联合会,在全市10个县(市、区)组建10个产业专家服务团,选树100个主导产业特色鲜明的示范村,动员1000名科技工作者,整合资源,凝聚合力,有针对性的开展技术研发、技能培训、技术推广等科技服务,为乡村产业振兴再添科技力量。上半年,全市1100余人次科技工作者,深入125个村(社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将科学知识、新品种和实用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受益人群3万余人。
下一步,安康市科协将继续引领、组织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以优质丰富的内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