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旬阳 > 正文内容

    旬阳市以文艺人才振兴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作者:石晓红 时间:2022-05-10 08:57 来源:旬阳市 字号: 打印

      近年来,旬阳市聚焦基层文艺人才发展环境,本着“乡村振兴,人才先行”的理念,按照“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强化基层”的人才队伍建设基本原则,创新实施了选拔百名文艺领军人才、发展千名文艺骨干、带动万名文艺爱好者的“百千万”文艺人才培养工程,夯实了基层文化人才基础,走出了一条以文艺人才引领公共文化服务与乡村文化振兴之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头活水。其创新做法,被陕西省文旅厅发文推广,受到同行业学习借鉴。  
      创新机制,激发乡村人才活力。结合市情实际,制订印发了《关于开展“百千万”文艺人才培养工作的通知》,成立了“百千万”文艺人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项目实施分为调查摸底、组织评定和组织实施三个阶段。通过对基层舞蹈、音乐、创作等9大类14小类艺术门类和21个镇的文艺骨干及文艺团体进行摸底、登记、建档、培养,整合市内优秀文艺人才资源,建立一支热爱文化、勇于创新、甘于奉献,能够服务于当地的文艺人才队伍,形成市、镇、村三级文化服务网络。全市共推荐文艺领军人才228人、文艺骨干1330人,在册文艺爱好者6539人。登记文艺团体83个,村民自乐班200余个,红白理事会67个。同时制定文艺人才队伍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组织各艺术门类专家对已推荐的乡村领军人才进行研判、选拔,对选拔出的部分领军人才颁发聘书,作为群文辅导员。采取奖补、评优、推荐外出学习等举措,激发基层文艺人才活力,吸引更多文艺领军人才和文艺骨干留在家乡,服务当地群众。
      强化培育,激活乡村内生动力。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育乡村文艺人才,邀请国家、省级专家来旬阳为乡村领军人才进行辅导培训;定期对21个镇文、图“两馆”分馆长及文艺社团骨干开展各艺术门类培训;采用“短期+长期、线上+线下、重点+普及”的方式培养各个领域的文艺爱好者。旬阳民歌、民间舞蹈、民间器乐、书画摄影、非遗技艺等艺术普及培训实现常态化,年均举办示范性培训班30余期,累计培训6万余人次。为加强汉调二黄、旬阳民歌等非遗项目推广和后备人才培养,2022年又启动实施了“百千万”文艺人才培育暨“非遗新苗培育工作”,已选拔学员150余名,创作、改编了适合学生传唱的《游子吟》《少年强》等旬阳民歌和汉调二黄作品20余首,培育一批优秀非遗新苗,为乡村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厚植人才基础。
      创新模式,提升乡村服务能力。组织开展“百千万”文艺人才培养工程暨全民艺术普及走基层“点单式”服务,将乡村文艺领军人才和文艺骨干作为志愿者,深入镇村免费指导文艺骨干学习技能。针对老年群体开展“百千万”文艺人才示范项目合唱、器乐等培训;针对女性群体开展“魅力女性训练营”公益培训;针对乡村工匠、文化能人和非遗传承人开展专技培训。同时根据社会各界不同需求,组织志愿者开展文化进校园、厂企、景区、乡村、社区的“五进”活动,先后在段家河薛家湾、蜀河古镇、仁河口镇水泉坪、太极城森林公园等地开展文化“进乡村、进景区”志愿服务活动,以最接地气的形式把民歌、舞蹈、花艺、器乐演奏等文化产品送给群众和游客,为乡村旅游注入文化内涵。共开展活动百余场次,受益群众8万余人次。
      搭建平台,展示乡村人才魅力。通过举办农民文化节、乡村网络春晚、广场舞、趣味运动会等方式,让乡村文艺人才在农村舞台绽放光彩。说快板、唱民歌、吹喇叭、打响器、拉二胡、扭秧歌……旬阳当地农民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组成唢呐、秧歌、舞狮等表演队伍,各村自乐班骨干分子活跃在乡村大舞台,每到农闲时节,就自发组织为群众表演节目,村民们感慨地说:“如今农村的文化生活不比城市里差!”。这种从以前的“送文化”到今天的“种文化”,从群众为‘接受者’到‘参与者’的转变,培育了村民文化生活自我供给能力,打造了村民“自我创造、自我表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公共文化供给新模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安政网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