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石泉 > 正文内容

    石泉县“十三五“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作者:王洪宝 时间:2020-11-25 10:58 来源:石泉县 字号: 打印

      五年脱贫攻坚路,五年发展变化大:石泉县7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14051户38427人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退出,2020年2月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底的15.83%下降到今年的零。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在5000元以上,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全部达标,全县通村道路硬化率达100%,所有行政村通客车,全县电力入户率、行政村通动力电率达到100%,通讯信号实现全覆盖。扶贫政策落实率达到100%,群众对帮扶工作的满意度达到98%以上。令人鼓舞的成绩单来之不易,与上级的高度重视,广大干群的奋力拼搏是密不可分的。

      提高站位 强化保障优环境
      为优化环境,增强干群齐心协力决战脱贫攻坚的动能,石泉县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及来陕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决落实中央、省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按照“3456”总体思路和“严、实、精、特、稳”的总体要求,强化保障,久久为功,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增添了推动力、增强了执行力、提高了战斗力。
      强化组织保障。抓关键压实三级责任,建立了“县抓部署谋划、镇抓组织推进、村抓具体实施”的责任体系,县委书记、县长亲自挂帅,带头包联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体量最大的镇、村;一镇一名县委常委牵头包抓并派驻一个督查组驻镇督办,一村一名县级领导或党政“一把手”任总队长并精准派驻一支工作队具体抓落实;建立了“77765”责任落实保障机制,全体县级领导、各镇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及班子成员担任全县150个村(社区)脱贫攻坚总队长,统领各级帮扶力量,统筹解决困难问题,统揽各项重点工作;共选派1160名县镇村干部组成150个驻村工作队,长期驻村、专职扶贫,实现了精准派驻帮扶“全覆盖”。
      强化纪律保障。以“精准监督”助力“精准脱贫”,整合县脱指办督导组和县纪委监委干部力量,一镇派驻一个联合督导组,紧盯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常态化开展明察暗访和执纪问责, 2016年至2020年10月,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立案288件,处分289人,移送司法机关5人。形成了有力震慑,以铁的纪律推动落实、保障质量。
      强化考核保障。加大脱贫攻坚考核权重,将各镇、各帮扶单位脱贫攻坚考核“优秀”格次作为年度综合目标责任考核“优秀”格次的前置条件,新提拔任用干部优先从脱贫攻坚考核为“优秀”格次的单位干部中推荐提名,树立了鲜明的考核结果应用导向。
      强化投入保障。2016年以来,争取中央和省市14个帮扶单位投入帮扶资金5000余万元,落实县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13亿元,整合到位涉农资金11.9亿元,争取国家开发银行扶贫贷款2.4亿元。到2020年底,全县计划总投资12.15亿元,实施脱贫攻坚项目22496个。
      强化关爱保障。落实驻村工作队员乡镇工作津贴、村干部养老保险、健康体检、意外伤害保险等制度,不断强化待遇保障。深度挖掘、大力宣传驻村工作队员先进事迹,营造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注重在脱贫攻坚一线发现干部、提拔使用干部,2016年以来累计从脱贫一线提拔重用干部290人,有效激发了驻村工作队员的干事创业热情。

      聚焦重点 抓好关键促落实
      产业扶贫促增收。创新推行“三四五”产业扶贫模式,坚持以“长线产业全覆盖、集体经济全覆盖、技术培训全覆盖”为重点,建立健全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强力推进订单农业,跟踪做好产业发展技术服务,帮助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增收。五年来,全县建档立卡户14051户,历年享受产业帮扶措施13681户。实施村村有集体经济、户户有长效产业、人人有稳定就业“三有”举措,注资1.53亿元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集体经济组织和互助资金组织全覆盖;落实产业奖补政策,累计兑现产业奖补资金5835.3万元,扶持9228户贫困户发展壮大蚕桑、魔芋、蔬菜、生猪、中药材等产业。同时,全力抓好消费扶贫。通过印发工作方案,开展专项行动,推进专区、专馆、专柜、专店建设,统筹做好农副产品县内与县外,线下与线上销售工作, 2016年以来,全县累计扶贫农产品销售额达9100余万,其中2020年销售额8500万元,经国家扶贫办认定7983.5万元,带动5100多户贫困户增收。
      生态扶贫红利多。通过落实生态护林员岗位、生态效益补偿、新一轮退耕还林、建设林业特色产业等一系列惠民政策,让贫困人口在保护林业生态环境中共享“生态红利”。2016年至今,共兑付生态护林员劳务补助492.8万元。落实贫困户公益林面积27.22万亩,累计补偿贫困户生态补偿资金1886.6万元。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累计发放退耕还林补助资金3024.88万元。
      群众就业有保证。通过配优配强县镇就业社保、创业指导等“五支”服务队伍;建立“党政主导、人社主抓、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创业带动”五大协作联动机制;实施“三百三千”创业、创业典型示范、劳务市场统筹就业、技能培训提升、就业兜底和脱贫巩固等五大工程,先后建成十M众创空间1个、标准化创业中心4个、创业示范镇示范街区7个、省级创业孵化基地2个、市级创业孵化基地5个、就业扶贫基地23个,入驻创业实体368家;建成以毛绒玩具文创产业为主的新社区工厂23家;累计推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39876人次、技能培训5796人次、自主创业人358人次,工资性收入成为贫困人口增收的重要来源。
      金融扶贫防风险。进一步夯实各镇和金融机构监管责任,认真执行“5321”扶贫小额贷款政策,建立风险准备金和风险分担机制,有效预防并及时化解金融风险。2016年至今,我县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7433笔31401.8万元,按照“农户先清,政府后补”的方式,累计贴息2409.67万元。
      搬迁安置发展好。按照“两年启动、三年完成” 和“小型保基本、中型保功能、大型全覆盖” 的要求,因地制宜建成117个配套完善、功能齐全、安全宜居的集中安置点。2018年底所有安置点工程主体、基础设施配套及分散安置建房全部竣工验收并达到入住条件。目前,全县5956户15909人易地扶贫搬迁户已全部实际稳定入住。同步做好后续发展帮扶工作,群众安居乐业乐享幸福生活。
      安全住房有保障。2019年度对全县农村常住人口44372户142337人开展了安全住房认定工作,经核查认定均已达到安全住房标准。2020年对全县1405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安全开展“回头看”,农户安全住房均有保障。同时分批分次抓好旧房腾退和危房改造工作,全面消除安全隐患。
      苏陕协作谱新篇。2017年至2020年,苏陕扶贫协作单位认真落实双方联席会议制度,开展高层互访交流14次,共开展教育、卫生、文化等人才交流300余人次。争取苏陕协作资金7405万元实施项目54个。引进江苏毛绒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来石建厂兴业,已累计建成23家新社区工厂,培育就业扶贫基地23个,吸纳各类劳动力就业1500余人;建立转移劳动力“人岗对接”机制,335名贫困劳动力赴江苏就业,354名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江苏社会各界向我县捐款捐物250万余元,金坛区、河海大学等对口帮扶单位先后定点订购、代销贫困群众农产品1200余万元。
      惠民政策惠民生。一是教育扶贫利长远。 “十三五”期间,在全面落实15年免费教育政策、规范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同时,共落实学前至大学新生阶段各类贫困学生各类教育补助3554.6839万元46869人次,共为贫困学生成功办理助学贷款5097.4485万元7155人次,县域内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资助覆盖率达100%。二是健康扶贫保健康。积极构建“医共体”,优化医疗服务环境。全县150个村卫生室全部达到“四室分离、每个卫生室配备1名符合资质村医”的标准化要求。实施大病集中救治,自2017年以来累计确诊需救治大病患者219人,救治率达100%,全部建立了专档和台账。实施慢病签约管理,组建317支责任医师团队,对患慢性病、地方病贫困人口全部落实了家庭医生签约和随访服务。全县每年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边缘人口参保率均达到了100%,全面落实贫困人口“一降二免三提三保障”“一站式服务、一窗口办理、一单制结算”医保扶贫倾斜政策,累计为全县34181人次贫困人口住院报销医疗费用1.574亿元。三是兜底保障再提标。2016年以来,农村低保保障3889户7538人,发放资金8200.9万元。对全县供养的2731名农村特困人员累计发放资金9048.7万元。及时发放贫困残疾人两项补贴。对6275名困难残疾人、重度残疾人累计发放生活补贴、护理补贴2089.1万元。
      财政管理规范化。规范涉农资金整合程序,对上级下达我县整合范围中省市涉农资金“因需而整”“应整尽整”, 2016年以来全县累计整合各类涉农资金11.9亿元,其中:2016年0.96亿元、2017年1.53亿元、2018年3.55亿元、2019年3.49亿元,2020年截至目前已整合到位2.37亿元。探索推行“1+3+N”项目库建设工作法,确保了资金精准使用。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扶贫资金使用、项目管理专项督导和检查,通过精细管理,防范风险,确保了扶贫资金的使用安全。
      问题整改“严、真、实“。坚持问题导向,对历年来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问题、脱贫攻坚督查巡查发现问题、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和巡视“回头看”指出问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检视问题以及脱贫攻坚工作存在的薄弱和短板问题全面对标查摆、研判梳理,精心制定方案、夯实整改措施、实行“三单”管理、严把时间节点,真抓真改,严抓实改,全面提升了脱贫攻坚工作质量。
      长效机制更健全。先后在实践中探索建立了“志智双扶+增收‘三有’+兜底保障+监测预警+责任体系”五位一体稳定脱贫防返贫长效机制,制定了《返贫监测认定和帮扶办法》《稳定脱贫产业就业“三有三稳三增”奖补办法》,出台《大力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意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推进复工复产和稳就业九条措施》《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三年行动方案》《石泉县蚕桑、蔬菜、魔芋、茶叶、中药材产业建设奖补方案》《石泉县村级公共设施管护管理办法(试行)》等制度,为巩固脱贫成果提供了制度机制保障。

      务实创新 提升工作出亮点
      创新 “345”产业扶贫模式。为有效破解产业促增收难题,围绕村村有集体经济、户户有长效产业、人人有稳定就业“三有”增收目标,通过扶持能人、企业、集体经济、贫困户“四类主体”,实施全域旅游带动经济发展、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龙头企业带动农业发展、社区工厂带动农民就业、能人兴业带动乡村振兴“五带举措”,凝聚多方力量,引导贫困群众大力发展产业,实现稳定就业,确保了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该做法在全国政协“强化产业扶贫,巩固贫困地区脱贫成果”网络视频调研会上进行了交流发言并获得肯定。
      创新消费扶贫“7321”模式。结合全县产销实际需求,畅通“七个渠道”(促进带贫益贫企业、合作社、贫困村和贫困户农产品进电商平台、进景区景点、进县外专业市场、进城镇地摊、进机关企事业单位、进宾馆酒店农家乐、进党员干部家庭)、实行“三个包抓”(县级领导包镇、部门行业包村、帮扶干部包户)、实现“两个确保”(确保贫困村贫困户农产品应卖尽卖、确保价格相对稳定)、建立“一个平台”(建立扶贫产品售卖信息化平台),形成了“党政统筹、镇村组织、市场运作、干部带头、社会参与”促消费、助脱贫的浓厚氛围。
      实施新民风建设“三个六”工程。通过深入推进新民风建设“六进六治六立”工程(即: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机关、进学校、进村庄、进社区、进家庭、进企业的“六进”活动;开展铺张浪费不良风气、失信失德失志行为、封建迷信活动、“黄赌毒邪霸诈闹”违法犯罪问题、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城乡环境面貌的“六大”专项整治;实现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魂、立起“诚孝俭勤和”文明新风、立起遵规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立起“爱我家园·保护环境”的行为自觉、立起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立起群众身边的文明典范的“六立”目标),有效促进了民风持续向好向善,形成了新民风助推扶贫扶志工作的“石泉模式”。
      推行“能人兴村”战略。按照打基础、建平台、优服务的思路,建立完善“支部+合作社+能人大户+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本土培育、吸引返乡、招商引进等方式,重点培育能人兴业典型,充分发挥“能人”在理念、资金、技术、经营等方面的优势,大力扶持能人创办企业、领办新型经营主体或发展产业,通过能人带头兴产业,推行“支部+能人+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和“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大户带贫困户”发展模式,抓好能人兴业带动,先后建立了5400余人的农村能人队伍,选聘40余名“田秀才”“土专家”担任全县农业产业发展技术员,培育1000名能人兴业典型和1230个创业大户,成为助推“三农”发展的重要力量。
      深化书记民情“三本账”制度。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力推进以书记民情“三本账”为龙头的联系和服务群众“13N”机制,广泛收集群众意见,积极回应群众呼声,及时化解扶贫领域的各类矛盾纠纷,高效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2016年以来县委书记民情“三本账”累计受理群众意见建议、利益诉求、投诉举报2991件,办结率96.53%,群众满意率达99%以上,形成了“群众说事、书记接事、组织办事、安宁无事”的县域治理新格局。
      创新旅游“四带”模式。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新推行以景区带片,助力片区脱贫;景点带村,助力整村脱贫;企业带户,助力农户脱贫;服务带人,助力形象提升为主要内容的“四带”模式,走出了一条旅游扶贫富民强县的新路子,全县旅游接待人次和综合收入逐年递增10%以上,带动2万余贫困人口直接或间接参与旅游发展,让群众共享旅游发展红利。
      建立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三个三”长效机制。围绕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融得好、快致富”目标,制定《关于做好易地搬迁群众后续发展工作的实施意见》《石泉县易地搬迁群众后续发展工作实施方案》,以“三完善、三支撑、三保障”(即完善设施配套、组织管理、服务体系,强化产业支撑、创业支撑、就业支撑,保障财产权益、公共权益、民主权益)为着力点,不断完善搬迁社区基层组织、基础设施、“三业”增收、权益保障、公共服务、社区治理“六大体系”,扎实推进易地搬迁群众后续发展帮扶工作,让搬迁群众安居乐业、乐业乐居。
      创新农村公路养管“3533”模式。抢抓脱贫攻坚、全域旅游、乡村振兴等政策良机,坚持“建管护运”同步推进,大力推行“3533”(三个注重建好路、五项措施强管护、三项融合保运营、三个结合促发展)模式,探索出了一条秦巴山区建设“四好农村路”的新路子,基本实现了通村畅镇、良法善治、有路必养、行有所乘的目标。
      探索完善“335”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及留守儿童工作模式。通过实行“一生一帮、一生一簿、一生一策”的“三个一”帮扶策略,开展扶志向、扶生活、扶学业“三扶”行动,围绕达到每名贫困及留守学生“物质上有帮助、心理上有疏导、学习上有进步、亲情上有联系、品德上有提升”的“五有”要求,组织全县中小学、幼儿园1900余名教师与6550余名在校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及非建档立卡留守学生“一对一”“多对一”和“一对多”结对帮扶,在促进贫困及留守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带动贫困家庭脱贫致富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持续深化“医共体”改革。针对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基层服务能力弱、分级诊疗制度落实差等问题,围绕“石泉人尽可能不到外地看病”和“服务优、成本低、保障好”目标,以“健康石泉”建设为抓手,以创新建设县域紧密医共体为切入,深入推进“七化”建设,实施管理、服务、利益、责任、发展“五位一体”管理,配套建立“五项机制”,实现县镇村医疗服务一体化联动发展,让群众享受到更优质、更便捷的医疗服务。
      通过务实工作举措,创新实践探索,全县脱贫攻坚工作稳步推进,得到上级的肯定。2016年、2017年、2019年获评“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优秀县”; 2018年财政资金绩效管理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和省政府表彰奖励,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获评“全省扶贫绩效考核优秀县”;全省医改工作、人才助推脱贫攻坚、档案工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残疾人脱贫攻坚、“一村一品”和休闲农业工作推进会等6个现场会先后在石泉召开;荣获“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称号;干部管理“五精准”机制获全省组织工作创新一等奖;书记民情“三本账”制度、“志智双扶+增收‘三有’+兜底保障+监测预警+责任体系”五位一体稳脱贫防返贫、易地扶贫搬迁“三精”(精准搬迁、精细管理、精确施策)管理模式等10余项创新做法被媒体关注、报道,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好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张子怡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