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平利 > 正文内容

    脱贫攻坚平利印象 ——既注重支部“领路”,又注重能人“领头”

    作者:李彬 时间:2019-02-20 09:55 来源:平利县 字号: 打印

      在脱贫攻坚中,如何把党建资源转化为扶贫资源、把党建优势转化为脱贫优势、把党建活力转化为攻坚动力?
      平利县强化党建的引领作用,整合“四支队伍”力量成立“支部联盟”;从党建中曾经最弱的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领域发力,让社会力量深度参与;聚拢在外打拼的人才返故乡、建家乡。
      从这三处着力,平利把准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的内在联系,聚焦重点、紧抓弱处,扶贫领域没有党建“空白点”,全县干部群众不当脱贫攻坚“局外人”。

      支部联盟,党小组划片上、党员连户上

      在村党支部组织的学习会上,党员三三两两谝闲传、低头不语刷手机、交流体会不吭气……
      平利县人民检察院驻大贵镇广兴寨村的第一书记王浩天,至今记得他刚来驻村时,村党支部软弱涣散的样子。
      一次,检察长陈猛来村里看他,王浩天谈起这个头疼事,让陈猛有了搭建支部联盟的想法,“要想持久发力,帮钱帮物,不如帮建个好支部,把党的力量挺在脱贫攻坚的最前沿和主战场。”
      整合“四支队伍”力量,按照区域相近、行业相关、自愿结合的原则,引导小微支部和大支部之间成立“支部联盟”。主题党日共过,脱贫攻坚难题共商,脱贫攻坚任务共抓,凝聚成脱贫攻坚新引擎。
      2017年,广兴寨村制定了“三二一,百千万”产业规划,即百亩烤烟、百亩蚕桑、百亩花椒、千亩茶园、千只羊、万筒食用菌。但蓝图绘就,却无人响应。
      缺资金、缺技术、缺经验、缺动力、怕损失,“四缺一怕”是贫困群众的通病。
      11名党员,每人自掏腰包1000元,建起食用菌示范基地。三个月后,2000筒菌棒,就结出800余斤菌菇,带来了可观的收益,让村民们都跃跃欲试。
      党员做实验,群众跟着干。支部联盟抓住机会,把61名党员分成4个党小组,让党小组划在片上、党员连在户上,同奖同罚,顺势推及到其他产业上。
      今年53岁的汪柱,广兴寨村桃园组村民,过去的二十多年,年年随着潮流外出打工,全国各地跑了一大半,还落不下几个钱。
      2015年年根,县检察院副检察长曹俊和村支书孙自平趁着汪柱回家过年,入户做工作,鼓励他返乡创业。
      “现在党的政策这么好,村上准备发展产业,扶持一些大户,你是见过世面的人,回来难道没有用武之地?”孙自平的一番话,让他决定留在家乡。
      年后,山大人稀、草料丰富的广兴寨村就建起了羊场。汪柱用自己的积蓄加上5万元扶贫贷款,买了24只种羊。可种羊水土不服,再加上经验不足,几个月后就只剩4只存活。
      工投了,钱花了,羊死了,妻子还整天埋怨他贷款利息都结不清了。汪柱有些泄气,想着还不如出去打工,总不至于赔钱。
      那些日子,扶贫队几乎天天上门来给他打气,还帮他请来了县产业办和畜牧兽医专家。这一次,汪柱终于得了窍,从养殖设施开始改善,让山羊住进了吊脚楼。
      以前一下雨,不能拉羊出去遛,羊粪就没有办法及时清理,圈里空气不流通,羊就会生病大量死亡。现在利用自然斜坡,把羊圈架在空中,羊粪自动就落下去了。还扩大了羊圈面积,引进自动采食系统,“生活条件好了,我的羊就长得很好,再也没有出现大面积病死的。”汪柱面露喜色。
      2016年,他成立了平利贵广种养繁育专业合作社,至今已有90多户贫困户参与。在支部联盟帮忙卖力宣传下,今年合作社的860只羊,106头猪,8月就被预定一空。
      支部共建、理论共学、党日共过、典型共树、产业共抓,支部联盟让机关党建和农村党建像“盐融入水”一般,大家拧成一股绳,共谋乡亲们的好日子。
      “支部联盟组建以来,村里的发展大家有目共睹,精气神都提起来了。”桥心组党员李雨平感觉自己又找回了作为党员的光荣感。
      如今,广兴寨村建成烤烟、花椒、蚕桑三个百亩产业基地,发展茶园1100亩,成立了两个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进厂务工、配股分红等方式,带动46户贫困群众户均增收3500多元。
      多少年来,党员会都叫不齐人,支部联盟建以来,村上主动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就有38人,这是广兴寨村支书孙自平过去不敢想的事。像这样包扶单位与贫困村的支部联盟,平利已经建起137个。

      女子创协,聚合起“半边天”力量

      近年来,3万外出打工的平利女人,有4千多选择返乡创业或就业,办起各类经济实体849家,成为推动平利县域经济快速发展重要力量。
      2016年8月5日,撑起平利半边天的女创业者们,自发成立女子创业协会。因为大多数会员从事农林产业,协会被挂靠到县农林科技局。
      从此,平利寒门学子的家里,慰问贫困户的崎岖山路上,产业示范基地的田间地头……总会出现这支“红色娘子军”的身影。
      时任平利县农林科技局副局长的徐明意识到,潜藏在这支娘子军中巨大的扶贫资源和能量,并没有被深入地挖掘出来。“要想让协会形成长久的攻坚力量,必须成立党支部,像吸铁石一样把会员单位紧紧凝聚在一起。”
      2016年11月,女子创业协会党支部正式成立,县委领导亲自为她们协调了党员活动场所,还有了专门的党建指导员。就连协会党员活动室里的一字一图,一桌一椅,都被细细把过关。
      协会党支部在搞好自身建设的同时,趟出了“党支部、协会、贫困户”相加的扶贫模式,通过结对帮扶、产业带动等方式,帮助贫困户找到长期稳定的致富路子,带动1000余名贫困妇女发展茶叶、生猪等产业,实现增收致富。
      “平利古有女娲补天,今有巾帼扶贫。”女子创业协会党员活动室墙上,每个会员单位的帮扶目标和实际帮扶数都被标记的清清楚楚。随便翻开一家企业的工作记录,都能看到扶贫工作的安排。
      在支部的带领下,这些平日里在商海里苦拼的女老板们,个个心中都有了一本“扶贫经”。在她们看来,扶贫就是把贫困户捆绑在产业链上,让群众有事干,有挣钱。
      “送钱送物可帮一时,但帮不了长远。让他们有事干,比只给钱更有意义。”平利女子创业协会副会长田珍认为,“企业扶贫不能简单的施舍,而是要把扶贫当自家产业做,把贫困户当自家员工看待,这样才会走得远,做得扎实。”
      家住长安镇梁桥村的杨兴权,多年来仅靠家里的几亩地艰难度日,遇上风调雨顺,勉强能填饱肚子,但凡有点自然灾害,日子就恓惶了。
      田珍在扶贫项目需求库看到他的情况,入户去跟他谈产业规划,流转他的土地,又把他培训成田珍茶业的长期工人。
      如今杨兴权既有土地流转租金,又有稳定工资收入,家里盖起了两层小洋房。老几辈没在信用社存过一分钱的杨家,现在也能吃到利息了。
      “过去大伙儿聚在一起,谈论最多的是赚钱机会,比的是个人财富,现在话题都是怎么帮助贫困户脱贫,比的是社会贡献。”女子创业协会党支部书记万琴棋还和会员们约定,“不彻底脱贫,决不下擂台”。
      176家会员单位相互较着劲儿干,几年下来,女子创业协会共创建省级农业园区5个、市级28个、县级72个,让79个贫困村实现了市场主体全覆盖。
      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订单种养、以购代捐、配股分红等方式,累计带动2758户8401人贫困户,每人年均增收1500元。2018年,平利“巾帼脱贫”成为全省典范。
      女子创业协会的扶贫能量,也不断感染着其他协会和社会力量,平利形成了争先恐后抓扶贫的浓厚氛围。
      “在政治上高看一眼、厚待三分,也是我们对参与扶贫的社会组织的一种鼓励。”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王珣介绍道,平利县在各类社会组织中推选“两代一委”52名,选举县工商联副主席7名,社会组织共有45名会员获得省、市、县表彰奖励。

      能人返乡,带动一方

      搁到几年前,在西安高新区经营软件科技公司的陈桢,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和脱贫攻坚能有什么关系。
      但2015年开始,平利县就派人一趟一趟的往他公司跑,希望他能返乡带动家乡电商发展。最终打动陈桢的不光是家乡这些干部的诚意,还有让他心动的一系列优惠政策。
      “我们就是要情感留人,事业留人,让一个人去带动一片人。”平利县委副书记蒋军说。
      2016年初,陈桢在平利注册成立聚硒优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将平利270多种农产品推介到线上。作为党员,他也用自己的方式参与着脱贫硬仗,凸显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开通帮扶贫困户的绿色通道,建立爱心助农产品线上线下专柜,辐射带动1000余户农产品销售。
      但陈桢深知,要想用电商带动全县的经济往前迈,仅凭他一人之力是远远不够的。2016年11月4日,陈桢发起的平利县电子商务联盟协会正式成立,首批吸纳会员75名。县经贸局作为主管单位,同时指导他们成立了电商协会党支部。
      有了支部,作为党支部书记的陈桢,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越发觉得协会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绝大部分老乡还是电商门外汉,推广、美工、客服人才匮乏也严重制约着平利电商的发展。”于是,他又递交了开展电子商务培训学校的申请。
      两年多来,平利县大力发展电商产业,全县共引进专业电商公司10余家,培育电商主体350多个,实施传统企业电商化转型升级40余家。
      2017年9月,在县电商办的支持下,陈桢接管平利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成立了扶贫学校。先后举办培训班27期,培训孵化电商创业者5510人次,培养出了30余名农民工返乡贫困人员实现创业。
      党员牵头建协会、党委同步建支部、协会支部聚人才、人才引领助脱贫,消除了过去电商个体的党建空白点,聚拢了平利更多的社会人才。
      上学时经常给同学带家乡腊肉,被同学称为“腊肉王子”的高凡,就是电商培训班第一期的学员。之前在西安打工的他,参加了电商培训后,把上学时的绰号注册成商标,如今已是拥有5000多粉丝的网红了。
      “政府免费培训,又提供门面和贷款,这样的好事上哪找去。”高凡主营平利腊肉,兼营酸萝卜等乡土风味特色菜品,年销量150万元左右。
      为保证充足货源,他在各镇设立腊肉、蜂蜜、酸辣子等特产代购点。但为了参与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他的收购触角伸的更长更远了。
      三伏天里,崎岖的山路步行2个多小时,只为收一户贫困户的山货,自小在农村长大的高凡,至今忘不了那一天有多累,更忘不了正阳镇龙洞河第一书记唐兵走在他前面,边喘着粗气边请求他帮帮这些贫困户的样子。
      “干部都这么拼命了,我们这些老板怎么好意思不拉一把掉队的老乡呢。”原本觉得没有必要去那么远收货的高凡,被唐兵深深感染。
      此后再偏远的农户他都收,电商像一根杠杆,撬动了过去一直沉寂在困难群众房前屋后的农特产品,也让这些过去的家常物制作,有了标准、有了规范。
      如今的高凡已不再把脱贫当做包袱,还有了递交入党申请书的想法,“只有大家都有钱赚,过上好日子了,基地才有希望,产业才会有长远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邹亚康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