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新”城遗址

    作者:程志林 时间:2018-12-03 09:03 来源:安康日报 字号: 打印

      说到城,宁陕有一座老城,经历200年风雨,随着时代发展和高速路的通行,渐渐淡出视野。历史上宁陕还建有一座新城——宁陕镇军营,发挥过重要作用,却短暂而悲怆。
      新城只不过针对老城而言,至于宁陕新城的来历和消失,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曲折历史。穿行宁陕而过的子午道,北接关中、陇西,南连巴蜀湖广,作为西北的交通枢纽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乾隆后期,政治腐败,民情不稳,到了嘉庆初年,白莲教起义风起云涌,由于秦岭山间,山高林密,沟壑纵横,人烟稀少,盗匪出没隐藏其间,朝廷为此极为恼火。嘉庆四年,朝廷在宁陕修建关隘,筑土建城,将巡检司移到宁陕新城,沿用原名称为五郎关,又称为关口。
      嘉庆六年,宁陕军营建成,皇帝允许设总兵,赐镇名宁陕。新城建在长安河与鱼洞河两河交汇形似丘陵的缓坡上,城墙沿河顺着山梁连绵起伏,形如龙蛇起舞巧妙围成一个圈,地势十分险要,建有南北两道大闸门,来往商旅必经此地。驻扎军队超过一万余人,管辖从秦岭北麓延伸至汉江南岸,成为全国六十八镇兵马之一,维护巩固关中、汉中、金州的安定。
      宁陕军营由兵营和演武场两部分构成。兵营依山而建,南北两座城楼高大威武,城内总兵、参将、守备、千总、把总营署一应俱全,马神庙、火药局别具一格。据说当年道教圣人王重阳曾在此棲鹤修行,留有重阳宫一座,香火旺盛。军营之中几道沟壑,用石板将沟壑连接,由于石板单薄,在其下撑一块石条,一桥两洞,精巧便利,形成小桥流水的别样景致,被人们称为小八景之“三步两洞桥”。 演武场又称校场坝,一度呈现沙场秋点兵的盛况,尘土飞扬,刀枪如林,旌旗飘荡,铺天盖地,声震瓦屋,观看演武,万人空巷。河道边水磨萦纡,诗云:“一道水龙穿壁走,满轮冰月下山逢”,旌旗杨柳,别具情调。在此期间,盗匪屡受打击,渐渐销声匿迹,秦岭民生安定,一派祥和之气。
      不想嘉庆十一年,因克扣军粮,新兵哗变,一呼百应,民意汹汹,兵祸如虎,老城和新城被毁之一炬,朝野震惊,宁陕新城经历短促的辉煌和闪耀的浮华之后,宁陕镇也被降为宁陕营,守军不过千人,繁荣盛世再也无法复现了。这场突如其来的兵祸,却成就了一个叫刘永忠的人,这个湖北籍小伙子,随家人来到宁陕,当了新兵,参与兵变之后,同总兵杨芳一道被流放新疆,却因祸得福,在剿灭张格尔叛乱中屡建奇功,受封为从三品都骑校尉,成为宁陕官阶最高的功臣,死后葬在新城对面的山坡上,墓碑牌坊高大威武,后来赶上“破四旧”运动,墓园被毁坏殆尽。
      沿着新城水泥路逶迤而行,我们惊奇的发现一口古井,青砖堆砌斑驳不堪,形似碉堡,如今依然可以打出甘甜的井水。鹤发童颜的张老师介绍到,这就是当年宁陕新城唯一的水井,后来官府几次想把厅署迁移至此,因为水井稀少,被迫放弃。
      刚下过小雨,盘山土道上有些泥泞,我们走得小心翼翼,一路上发现惊几处城墙遗留的残迹,暗黄中夹杂着黑渍,虽然经历岁月的风吹雨打,但看上去却很结实。手扶残垣,耳旁仿佛飘过此起彼伏的号子声,叮叮当当的敲打声,闷雷滚动的夯土声,唤醒了沉睡的记忆。抚摸断壁,一面是修筑土城的汗流浃背的热烈,一面是金戈铁马的荡过得肃杀。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何况这小小的土城呢。
      登上新城最高处,身边一株株俊秀站立的旱芦苇,加深了深秋的辽阔,向下俯瞰,城墙的痕迹依旧可以辨认,它们起伏着历史的沉重,曲折岁月的艰辛,旷野满目凄凉。
      回首残损的城墙遗迹,云彩如霞,穿过我风干已久的灵感,在灵魂最深处成为一片芳香。岁月流逝,城墙的残迹深藏着一种射魄的力量,一种神秘的韵律,像一双幽深的眼睛与我对视,让我不由得怦然心跳,喧闹荣华之后,这一块土地沉静了许多年,谁也没有时间来触碰看望哪些城墙,脚下摇动的野花。脚下的每一寸土地,似乎都蕴含太多的故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冯文康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