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付国涛)近年来,宁陕县委、县政府在发展农业上注重科技投入和市场引导,出现了科技含量高的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畜牧养殖基地、冷水养殖基地、中药材种植基地、干果加工基地,初步形成了零散种植户向集体化、规模化种植方向发展迈出新的步伐。
宁陕自古就有种菜、药、菇和养殖的传统,多年来由于品种单一、规模小、质量差、科技含量低,市场风险承担能力弱,使没有规模的农产品走入低谷,极大的磋商了农户发展的积极性。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根据海拔高、气候湿润、四季分明等自然优势,认真分析外面市场,结合地方特点,提出了以“稳果、扩药、优菌、强牧、兴菜”的发展思路。
蔬菜发展势头强劲。早晨摘菜早晨买,新鲜蔬菜客户最青睐,这是宁陕菜农占领市场总结出来的一条经验,过去市场上的蔬菜75%都是从外地运到宁陕出售,自己的种的太少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广大消费者只好买外来蔬菜,面对自己市场需求大的潜力。 县上积极引导附近村组的农户发展蔬菜种植,以县城为中心的城关、汤坪蔬菜基地迅速发展,仅城关发展大棚200个,145亩,亩产效益达5000元以上,不仅为县城居民提供了新鲜、可口、品种多样的蔬菜,而且满足宁陕消费者需求,同时增加了农民收入。随着西汉高速公路开工建设进程加快,一支万人消费群体,进入宁陕近内修建公速公路,日需蔬菜量达 斤,带动了高速公路经过的乡镇迅速发展。
气候寒冷、四季差异较大的旬阳坝镇,大力发展高山反季节蔬菜,销往西安、安康及附近县的市场。面对蔬菜产业的壮大和市场竞争增强,对蔬菜进入大市场的要求越来越高,县上一边搞好基地申报项目建设,一边提高兴菜增效技术培训,组织蔬菜种植专题培训18场2000多参加;今年10月,省农业厅实地检测后国家农业部向我县颁发了“高山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证书。目前,全年蔬菜种植面积达13500亩,其中高山蔬菜面积6517亩。市场销售的蔬菜95%以上来自本地蔬菜,改变了过去依靠外地进货的局面。
结构调整实现两季收入,一季稻谷收入,另一季将收完稻谷的农田,栽上了地栽香菇,经过宁陕的210国和关铁路,就会出现了一行行整齐黑色的菇棚里,每节菇棒上爬满了鲜活的菇朵。家住城关镇贾营村的杨国召说:今年自己发展了地栽袋料10000袋,纯收入也就是1万元左右,象他这样发展地栽香菇的农户,从最初的一个村、不足十户农民,发展到现在的8个村、7个乡镇,几千户农家,年生产达500多万袋,销售量达1000万公斤,在全县以形成了生产、科研、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县委、县政府确定了地栽香菇“石沟模式”在全县全面推广。
畜禽养殖队伍壮大。进入岭南山区映入眼帘的家家户户红檐衬碧瓦,村村绿荫映白墙,勤劳的宁陕农民靠国家好政策,改造居住条件,同时建造起养殖场所,出现了山有果园,家有养殖圈的新格局。
县上发展养殖业紧紧围绕市场这个中心轴,抓住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消费品味。在壮大养殖业中不断改善畜禽养殖条件,同时提高科技含量,让越来越多的人吃上新鲜、放心、安全的肉类。带动当地农民发展养鸡、鸭、猪、羊等的积极性,面对本地市场十分走俏当前。部分群众办起了加工厂,以独特的气候环境和高科技管理手段,使生产加工的星星腊肉、山里人、绿宝等一批绿色食品深受外界客商青睐。
林下经济实现双赢,县上在主导产业建设中注重林地经济的发展,一边组织农业、科技等技术人员引导广大农民种植板栗、核桃、油桃、椿树、漆树、花椒等经济林特建园。一边在成片成林的经济林特园地中,引导农民种植苜蓿等养殖饲料,办起了秦川牛、布尔羊、獭兔、土鸡、猪等家畜规范化养殖基地。今年,全县共引进秦川公牛15头,引进种羊500多只,调运种猪600多只,引进优质牧草种子1000多公斤,种植牧草6000多亩。据统计,全县14个乡镇,规范化养殖村20多个;发展养羊20只以上的大户200多家;养牛5头以上的超过400余户;养土鸡50只以上2000余户;汤坪养鸡大户扬和新以放养式和圈养相结合发展了1000多只,江口镇烧坊村民刘汉理创办的布尔羊养殖厂现已发展到300多只,经济收入十分可观。
目前,修建人饮工程1处,解决了450人的饮水困难;建园13491亩;种植药材2.2万亩,建水窖5口,新增设施饲养户965户,该圈新增40户,投入各类资金2409.25万元。全县已有2621户完成“一改四建”任务,占目标的98%。县农行下发小额信贷扶贫贷款788万元,其中,养殖业和种植业贷700万元。有利的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激发了市场竞争力。
冷水养殖蓬勃兴起。金鳟、虹鳟、俄罗斯鲟鱼等一批冷水养殖在宁陕的广货街、城关镇等乡镇的村组迅速发展壮大。为省市县各大餐厅宾馆增加了一道美味可口的佳肴,同时也促进冷水养殖业的扩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