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岚皋 > 正文内容

    岚皋:党建引领扶贫 一个老乡都不落

    作者:周明 苏云 时间:2017-02-06 09:04 来源:岚皋县 字号: 打印

      “支部是干啥的?支部就是给群众谋利益的。”前不久,岚皋县蔺河镇蒋家关村支书伍先忠如是说。蒋家关村山大沟深林密,如何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村支委一班人苦苦思索。
      在支部联系下,明富魔芋公司上门“提亲”,在村上建立2000亩魔芋园区,农户种,公司收,保底价一块钱一斤。很多农户掰着指头算了又算:这个价,种得!
      去年以来,岚皋适时提出基层党建和脱贫攻坚“两个争创一流”目标,围绕“抓党建促脱贫攻坚”进一步深化“多见面常联系”机制,推行“两线联系、三级包联、四类结对”工作方法,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人往一线走、劲往基层使,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更大的助力。
      “现在干部来得多了,我们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随时向他们反映,得到及时解决。”67岁的田泽千提起包联干部耿延兵,不住称赞。
      老田是镇上的低保户,住在离县城86公里的官元镇龙板营村。这里地处岚皋最西边,是连片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差,天气寒冷时患有关节增生症的老田几乎不能行走。
      耿延兵是官元镇便民服务中心的干部,放心不下老田的腿,他联系了镇卫生院上门护理,又和县残联沟通能否办理残疾证,还帮老田向民政所申请救助。长长的山路,凛冽的寒风,耿延兵为老田送去的是寒冬里暖心的温情。
      和耿延兵一样,官元镇的每名干部都要包联到户,他们时刻把百姓的安危疾苦放在心上,1316名镇村干部依靠走村串户的老办法,和4.2万户群众打成了一片。
      按照线上线下“两线联系”思路,岚皋12个镇和60%的村(社区)建立“服务群众”和“流动党员”微信群、QQ群,与1万余名群众和600余名流动党员实现网上常态联系。一件件小事不仅是岚皋县委“常见面多联系”工作机制的生动实践,也创新了拉近干群关系的新纽带。
      “以前我们家也想多挣点钱,可是总找不到办法,如今好了,有了周书记带着我们,总算找到了致富门路,儿女学费总算有着落了,太感谢了!”凭借着帮扶干部县委书记周康成的牵线搭桥,城关镇竹林村八组贫苦户张自志种植了16亩烤烟,前不久算了下收入,有4万多元。
      在岚皋县,与张自志有着类似经历的还有很多人。去年7月,岚皋县委做出一项决定,将每月1日至3日确定为干部与群众的脱贫攻坚“集中见面日”,由包村县级领导牵头,组织镇党政班子、村“三委”成员、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到包联的贫困村召开群众会、院落会,面对面解决困难和问题。“这技术活很细,干部们几乎天天到地头,手把手地教。”张自志提起这一年多位包联干部的帮扶,连连感谢。
      在县委办包联的竹林村,按照领导联点、部门联村、干部联户“三级包联”的办法,36名干部平均每月到村3次,进村入户宣讲政策、制订帮扶计划。竹林村累计投入建设资金600余万元,94户贫困群众依托茶叶、烤烟、中药材等3个专业合作社,集中精力抓发展、谋增收,建立了烤烟、芍药、山药、蔬菜及特色果园千余亩,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脱贫致富。
      留守儿童、贫困病患家庭是当地脱贫攻坚中的难点,围绕这部分群体,岚皋采取“四类结对”的措施,组织医务工作者结对贫困病患家庭、教职员工结对留守儿童、创业成功人士结对外出务工群众、在家党员结对流动党员,通过专业人员将帮扶力量精准加注到贫困病患家庭、留守儿童群体中,帮助外出务工群众获得稳定工资收入,督促流动党员在脱贫攻坚中不掉队、不旁观。
      为此,全县各镇卫生院动员1300名医护人员一对一与贫困病患家庭签订医疗服务计划,建立健康档案,每季度上门检查身体,并实行动态管理,适时增补调整。县教体局指导各中小学校建立留守儿童中心,设立亲情室,组织孩子定期与父母视频通话,教职员工与结对的留守儿童每周谈心一次、每月向其父母通报一次、每半年联系家访一次,时刻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
      与此同时,各镇组织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县内企业家与外出务工群众座谈对接,120余名创业成功人士与2000余名外出务工群众结成对子;积极落实小额信贷政策,帮助1000多名外出群众找到稳定岗位。
      “现在好了,能就近照顾孩子,咱们的干部可是为老百姓办了件大实事啊。”谈起在家门口上班的感受,多位返乡就业的村民脸上始终挂着笑容,对于他们来说,远离家人、日夜思念的日子再也一去不复返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叶苗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