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基层组织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斗堡垒。如何发挥其先锋作用,实现精准党建与精准脱贫的深度融合?安康提出的“支部+X+贫困户”模式,探索出了一系列灵活而可行的有效解法。“X”是把龙头企业、农业园区、专业合作社、致富能人等市场经营主体作为产业脱贫的有效载体,通过党支部的引领带动,贫困户采取土地流转、劳务用工、订单销售等方式与市场主体结成利益共同体,“+”进全产业链中获得稳定收益。以石泉县为例,这一方程的解法正在向脱贫攻坚的各个角落丰富和延伸,不断被赋予新的含意。
胜利村:“支部+企业+贫困户”异军突起
胜利村之前似乎从未胜利过,尽管就在210国道旁边,占据川道优势,却是一个“存在感”很弱的贫困村。很少有上级领导来调研视察,也没有招商引资项目,甚至连修条村道都进行不下去。今年却面貌大变:占地1500亩的饶峰驿站游人如织、可看可采可食用的“胜利百合”几度刷爆朋友圈,农家乐兴旺,停车点拥挤,村民高兴且忙碌,因为整村脱贫的目标今年就要实现了!
这些变化,与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杨卫东和他创办的都得利农林牧业开发有限公司密不可分。创业有成的他,眼看着周边农户仍在小打小闹难成气候,心知一定要依靠支部融入产业链抵御市场风险,弥补能力不足,获取稳定收益,才能得到整村的长久发展。2015年当选村支书后,按照“党企共建兴村,全民合作共赢”的思路,他依托自己的企业,再加上招商引资,探索出了一条“支部+企业+贫困户”的脱贫发展新路子。
现在村里有三家企业,除了杨卫东自己创办的公司,还有陕西神州秀生态园林有限公司和石泉县盛禾牧业有限公司,在村支部的带领下,创办了子午道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村支部从规划、用工、市场等环节进行统筹,三家企业年吸纳附近用工200人,村民的收入从以前的单一渠道变成了三大来源:将土地流转给企业、本人进入企业务工、带资入社年底分红。短短一年半时间,村集体资产总额已达到550多万元,村民的年人均纯收入从4000多涨到了8000多元,逐渐实现了由农民向股民、由村民向业主、由农民工向技术工人的角色转变。以往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的局面得到改观,由自己人创办的企业和合作社成为村民致富的可靠团队。
明星村:“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持续领跑
“所有设备都安装调试完毕,目前正在协调手续,如果一切顺利,年底就可以正式投入运营!”在池河镇明星村,村支部书记刘家满不无自豪地介绍道。作为养猪专业合作社介入的重大项目,投资1800万的“志远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屠宰场”拥有先进的屠宰加工、冷却排酸、分割车间和自动化流水线,建成后将直接延伸产业链条,拓展加工领域,降低市场风险,提升养殖户效益,成为“陕西生猪第一村”稳步前进的又一关键节点。
明星村位于石泉县池河镇,以养猪、养蚕、养鸡为三大规模化支柱产业,村党总支是全省一类示范村党组织,也是省委书记娄勤俭的党建联系点,今年4月,中央领导人刘云山的关注与到访,让明星村的“星光”更加耀眼。和胜利村不同,明星村基础好,发展快,一直处于全县村域经济的领跑地位,2015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448元。
探究明星村的发展,刘家满归结为强有力的党建引领,在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外墙,两行大字格外醒目:支部建在产业链,两学一做促发展。村上设一个党总支,三个党支部,其中一个综合支部,两个产业合作社支部,将党员划分到产业支部,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彻底解决党建工作与经济发展两张皮的问题。村里充分发挥党员、支委、村委和监委作用,推行“五步三公开”工作法科学决策合作社发展事项,对产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以生猪产业合作社为例,合作社下设物资服务部、技术服务部、销售服务部和供精站,注册了“牧兴园”商标统一销售猪肉,目前共有社员451户,年饲养生猪12万余头,年出栏生猪8.4万余头,年产值达1.7亿余元。
目前,全县共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159个,带动农户超过一万户,村民搭上了合作社的致富快车,党在农村的政治优势和专业合作社的经济优势得到了有机结合。
水乡后柳:“支部+景区+贫困户”焕发新机
拥有AAA级景区后柳水乡和AAAA级景区中坝大峡谷的后柳镇,是石泉发展旅游业的第一张名片,仅2016年十一小长假,就接待游客13万多人次,因此,这里的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与别处有点不一样。后柳各村支部深入探索、因地制宜,把与景区相关的各种发展要素“+”进去,引导贫困户配套发展休闲观光、特色餐饮、工艺品制作、加工销售、商贸物流等服务业,让古镇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后柳集镇所在的永红村支部牵头成立了小三峡农家乐合作社,通过对各经营业主的业务培训,引导村级农家乐健康发展;筹建廖家湾根艺奇石创业园的安民建筑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党支部,将社区内100间水电齐全的门面房无偿提供给创业者使用;与集镇相邻的柏桥村支部搭建桥梁,与陕西六台山实业有限公司提出“村企共建”,修建了500亩生态观光茶园,与35户贫困户签订了土地流转协议及管护协议,农户不用出门、不担风险每亩土地每年净增收1800元;大峡谷入口所在的中坝村,支部积极与企业合作,结合扶贫重点村、旅游示范村、美丽乡村等建设项目,通过项目支持、政策帮扶、组织引导,激发农户自身发展活力;而出口所在的黄村坝村,通过支部协调积极改善基础设施,硬化公路,装上路灯,提升公共服务功能,与景区接洽优先安置本村劳动力40余人就业。
在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下,旅游市场投放量向贫困户倾斜,项目资源、资金向贫困户倾斜,后柳镇的广大贫困户正在依托旅游资源发展产业、就地创业、就近就业,从中受益。
从独挑重担到众人拾柴:“支部+能人+贫困户”强势带动
乡村能人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对农村而言,身边人的现身说法,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带动作用。
后柳镇前峰村的90后小伙尤自勇,就是这样的年轻能人。2015年,他从高薪外企辞职返乡创业,在村支部的积极联络和支持下,流转30亩土地开始种植莲藕,还养了土鸡和山羊。今年,他扩大规模,先后注册了“石泉县降家坡六月春家庭农场”和“石泉县降家坡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实现个人创业梦的同时,不忘带领父老乡亲共同发展,今年,他的公司已种植莲藕150亩,直接带动贫困户25户,其中13户在农场务工,工资标准每天100元,12户带资入股,年底分红2600元。下一步,他还计划收集当地特产,进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争取更多渠道当地村民脱贫致富。
像尤自勇这样的能人,还有喜河镇长阳村的养鸡大户王彪,他2009年返乡创业,从一个个体养鸡场发展到如今的长阳沟生态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天池山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已经有60多户养鸡,20多户规模超过千只,总存栏量近7万只,年产值120多万,带动贫困户40多户,人均增收近千元。
为充分“+”出能人在脱贫攻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选好、育好、管好、用好能人,石泉县委专门出台了《关于推行能人兴村战略的实施意见》,以村支部为单位鼓励培养村上涌现出的能人大户,引导先富带动后富,让贫困户在脱贫的道路上有物可参、有据可依,激励能人积极发挥作用,真正达到共同致富。
“X”的多种解法
除此之外,以池河镇五爱村嘉晟农业生态园、后柳镇长安村中药材种植园、长兴生态李子园、饶峰镇大湾村核桃园为代表的“支部+园区+贫困户”模式,积极发挥园区推动作用,精心打造园区品牌优势,因村施策、因地造园,把贫困户融入到园区当中去,以土地流转、园区用工、贫困户创业贷款入股分红等方法,解决贫困户长期发展难题。
以池河镇移民搬迁新型社区西苑社区、熨斗镇集镇社区为代表的“支部+社区+贫困户”模式,以党委协调,支部发动为主,通过技能培训、衔接店面、减免租金为牵引发展个体户,积极解决搬迁后贫困户的后顾之忧,使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把党的力量挺在脱贫攻坚的最前沿,以党支部为核心,以贫困村为脱贫攻坚第一战场,以贫困人口脱贫为目标答案,把特色产业链与脱贫致富链紧密联结,不断扩大“X”覆盖范围,创新带动模式,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一张以红色党旗为基调,多彩的“支部+X+贫困户”石泉答卷正在铺开,让贫困户在党组织的带动引领下实现稳定增收脱贫。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