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语言文字工作以贯彻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陕西省实施办法为主线,以开展国家二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和推进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为重点,狠抓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的基础建设,建立完善语言文字工作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社会应用的规范化水平,全市语言文字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稳步推进。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语言文字工作,把开展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作为改善投资环境、提升城市形象、扩大对外交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按照“重在建设、重在过程、重在实效”和“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优”的原则,紧紧围绕“普通话初步普及,汉字社会应用基本规范”的工作目标,以党政机关为龙头,以学校为基础,以新闻媒体为榜样,以公共服务行业为窗口,不断提升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各级各部门精心安排部署,层层落实责任,全力组织实施,积极营造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语言文字环境,形成了“政府主导、语委组织、部门配合、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语言文字工作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2013年5月,安康市中心城区通过了国家二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创建评估验收,被省语委、省教育厅授予“普通话初步普及,汉字社会应用基本规范”达标城市称号,以优异成绩率先在陕南地区实现国家二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基本达标目标。同年,汉滨区、旬阳县、平利县、石泉县先后通过了市语委组织的国家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验收。目前,全市已有5个县区通过国家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验收,其余各县将在2015年前完成评估验收任务。
语言文字工作基础能力建设全面加强。坚持以提升语言文字管理服务能力为关键,全面加强语言文字工作基础能力建设,建立完善了语言文字工作综合管理、推广普及、服务监督体系。市、县(区)两级政府成立了语委,设立语委办,全面加强对语言文字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各部门各单位都相应成立了语言文字工作机构,落实人员,夯实责任,做到机构、人员、办公场所、责任、经费“五落实”,形成了“统筹规划、分级管理、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管理模式和覆盖全市的语言文字工作网络。成立了两个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工作站,多渠道投入80万元,加强普通话培训测试的信息化建设和标准化建设,全面实现了普通话水平测试由人工测向计算机测的转变,全市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工作的标准化、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大力开展语言文字管理干部岗位培训和专题研修,基本建立了一支水平较高、专业化的管理队伍和测试员队伍。
语言文字工作长效管理机制臻于完善。以构建语言文字社会管理服务体系为目标,在探索中建立和完善了语言文字工作经费保障机制、督查考核机制、部门协作机制、宣传机制等长效管理机制,依法推进语言文字事业健康发展。我市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列入普法宣传重要内容,加大普及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和规范化知识,在全社会倡导规范用语用字行为。安康市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的通知》《安康市社会用字管理规定》《关于规范政府机关公文格式的通知》等贯彻落实国家语言文字法律、法规的系列规范性文件,依法推进语言文字法制化建设。市财政把语言文字工作经费纳入预算,建立了语言文字投入保障机制;市委宣传部(文明办)将语言文字工作纳入窗口文明示范单位创建的重要内容;市人社局把普通话水平达标作为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录用和职称评定晋级的必要条件;市文广局、市教育局在系统内严格实行持普通话合格证上岗制度;各职能部门将语言文字工作纳入行业和城市综合管理之中,依法对语言文字工作实行监管。全市语言文字工作已逐渐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良性发展轨道。
重点领域语言文字工作得到提升。各级党政机关率先垂范,在日常工作中,将普通话作为工作用语、会议用语和交流用语,积极组织适龄的机关工作人员参加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公文应用坚持使用规范汉字,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各新闻媒体严格实行普通话持证上岗制度、用字规范化责任追究制度和差错追究制度,把语言文字工作作为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和记者、编辑的重要考核内容,与工作实绩、职称评定挂钩,新闻媒体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等级达标率100%,发挥了榜样示范作用;全市教育系统严格实行教师持普通话等级证书上岗制度,把普通话作为招录教师、晋升职称的必备条件,把语言文字工作纳入教育教学管理,纳入学生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要求,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列入教师业务考核内容,列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对学校工作检查、考核、评估的重要指标。全市教育系统大力开展“普通话进校园、书法进课堂、经典诵读进教材”活动和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活动。2013年,我市在开展的“中国梦·爱国情·成才志”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中,取得了突出成绩,选送的13个优秀经典诵读节目,在省级节目评审中获得3个二等奖,6个优秀奖,市教育局被评为“最佳组织单位奖”。共创建为省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19所,市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23所。这些示范校在当地有效地发挥了在语言文字工作中辐射和示范带动作用;各服务行业将语言文字规范化要求内化为行业管理规定和员工行为规范,把说普通话作为“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重要环节,积极组织服务窗口工作人员进行普通话培训测试,使“说普通话、用文明语、做文明人”作为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自觉行动。
用语用字规范化水平大幅提高。坚持把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基本要求,加强语言文字社会应用监督检查,着力提升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规范化水平。大力普及普通话。多渠道、多形式的开展“推普”宣传,精心组织一年一度的“推普周”活动,积极组织适龄工作人员全员参加普通话培训测试。仅2012—2013年,我市共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普通话培训人数达8300多人,测试9000余人。重点行业人员如新闻媒体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教师、公共服务行业特定岗位人员,基本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普通话水平等级标准,做到持证上岗。普通话已基本成为会议用语、公务用语、服务用语、教学用语和校园用语,广大干部群众自觉使用普通话的意识有了明显提高;加强规范化社会用字管理。市政府制定下发了《安康市社会用字管理规定》,依法依规加强全市社会用字的使用管理。各级各部门在单位内、行业内积极开展不规范用字清理整治工作,确保公文体例、格式规范。城区中小学校通过开展“啄木鸟”行动,对街道、社区的各类不规范社会用字进行调查、登记和纠错。工商、住建、双创、交通、城管等部门联合执法,对城区门头牌匾、广告用字进行综合整治。工商部门对广告从业人员开展培训,严格企业名称登记,严把户外广告登记审批关,从源头杜绝不规范用字现象。目前,城区各单位公文用字、学校教育教学用字、新闻媒体用字、商户门头牌匾用字、公共设施标志牌及各类广告用字等趋于规范,市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明显提升,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大幅提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