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石泉 > 正文内容

    石泉县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综述

    作者:陈小平 张会军 时间:2012-06-27 11:24 来源:石泉县 字号: 打印

      石泉,站在跨越发展新起点上。
      石泉“跨越发展,建设山区强县”宏伟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关键在干部、关键在党组织,关键在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如何。
      石泉县把加强党组织建设工作放在坚持科学发展、推动跨越发展、实现富民强县的大局中来谋划、来推进。提出了以党建促发展、以党建促跨越、以党建促稳定、以党建促和谐的工作理念。今年,在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中,该县创新组织设置、强化班子队伍建设、抓主题实践活动开展、抓阵地建设、抓党建工作与重点工作融合,使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基层组织建设成效逐步显现。

    统筹谋划 推进活动开展

      石泉十四届党代会确立了“循环发展、跨越发展,建设山区强县”宏伟目标蓝图。如何跨越发展,实现宏伟蓝图,是石泉新一届领导班子最为倾心的问题。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也是执行力的具体体现。今年以来,石泉把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摆在突出位置统筹谋划、精心组织,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亲任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组织部长任责任组长的组织领导力量。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作出了专题部署,以达到统筹各方、协调全盘,全县上下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干部群众齐思发展、齐谋发展、齐推发展的目标氛围。
      “深入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目的在进一步激发党员队伍生机活力,切实转变党员干部作风,力求广大党员干部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扎实的工作作风、超常的发展举措,推动石泉‘十二五’规划及各项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力取在全县形成‘上下一心、风清气正、百舸争流、狠抓落实、力促发展’的良好氛围,调动干部创先争优、赶超进位的激情,为‘跨越发展,建设山区强县’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石泉县委书记马晓旬说。

    城乡联动 创新组织设置

      产业链上建支部、围绕发展促民富。这是石泉县池河镇在党建创新上的实践探索。该镇的明星社区党总支,由原明星、大阳、草庙三个行政村合并而设,党总支下面设置蚕桑、生猪养殖、农业种植三个党支部,各家各户根据自身产业发展实际,找准组织、紧跟组织,组织按照自身定位抓好产业服务。2011年,该区人均纯收入11000多元,比全县平均水平高了一倍。
      在县域经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壮大主导产业中,往往会遇到生产规模、经营能力、人力技术、行政区域等因素制约和人口集中难、土地利用难、管理转型难等问题。石泉县在破解这些难题时,打破传统村域规划、行业界限,在地理位置相邻、主导产业相似的村中积极开展村域经济片区建设,在片区组建党总支,大力推行“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支部+合作社”、“支部+企业”等组建模式,采取“挂靠、联合、独立”组建的办法,把党组织建立在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和产业链上,努力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目前,该县在城关镇将9个城中村和城郊村实行村转社区,尝试城市社区管理;在杨柳统筹城乡试点区、池河明星村域经济示范区设立党总支,在各镇、农业园区组建蚕桑、畜牧等行业合作社党支部17个、协会党组织22个、非公规模企业党组织9个、驻外流动党组织4个。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突破性发展上得到了充分发挥。

    选优训强 狠抓班子建设

      王华明是池河镇五爱村的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下,村里引进办起了现代农业园区蔬菜基地,村级集体收入由原来的“空壳村”发展为年收入10多万元,全村90%以上都盖起了小楼,家家通了水泥路,昔日名不见经传的五爱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村民们谈起王支书,纷纷伸出大拇指:他是我们的主心骨!
      在新一届村级组织换届中,石泉拓宽选人渠道,将退伍军人、致富能手、返乡创业标兵及大学毕业生作为重点对象,采取下派、跨村任职和 “两推一选”、“两推直选”等办法,选优配强村班子,特别是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共计有76名创业能人、致富能手进入村党组织班子,实现了向“能人治村”的转变。围绕提高“六种”能力,于4月中旬分四期进行了集中培训。同时,建立完善在政治上给予地位、经济上给予保障、职能上给予完善、管理上给予强化的“四个给予” 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推荐83名村干部当选市、县“两代表一委员”,选聘3名优秀村干部担任镇长助理;县财政预算的村级运转经费由原来的每年430万元提高到650万元,全县每年评选17名村干部享受副科级干部经济待遇1.8万元,对263名任职20年以上年满60周岁的离任村干部每人每年发放600元生活补贴。推行便民服务代理制,将与群众密切相关事项的初审权下放到村,实现乡镇工作重心下移;并推行村级组织“五步三公开”议事决策、村干部座班与预约上门服务和“三定三评三挂钩”工作机制,实现了村干部由“原地守摊”向“创先争优”的转变。

    创新载体 提供争优平台

      为充分发挥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石泉围绕“富民、便民、惠民、安民”,按照“一个行业一个特色、一个单位一个特点、一个时段一个主题”的思路,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深入一线在“实现跨越发展、建设山区强县”中创先争优。
      在农村围绕“推进升级晋档、帮助农民增收致富”主题,大力开展“双承诺”活动,通过建立承诺台帐,实行承诺销号制度,促使村党组织和党员在引领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结合“三创”在社区无职党员中广泛开展“设岗定责”,让社区党员参与城市建设作用发挥有舞台;全面推行机关单位党员“双向管理”,加强机关党员8小时以外的监管,有效实现机关与社区党建工作的良性互动;在窗口行业大力开展“三亮三比三评”优质服务创建,在非公企业中开展“五建两培养”活动,并采取“八个一”、“四个一”模式,抓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积极做好流动党员返乡创业引导和再就业培训工作。目前,全县193个村党支部和4000多名有能力的农村党员累计承诺为群众办好事实事、解决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1.2万余件,已有5800余件得到解决被销号;广大机关党员累计为社区群众办好事实事1200余件次,引导党员返乡创办、领办个体工商企业18家。

    建好阵地 夯实组织基石

      “让村干部有场所办公、党员群众有场所议事。”这是石泉抓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的决心,也是该县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共识。为实现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公房化、规范化目标,今年年初,针对28个无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村及时启动“两年清零行动”。同时,对67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面积狭小、功能不全的村进行提等升级改造。
      为避免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办成负债工程,对已列入规划的项目建设村,县财政按照每个活动场所7.55万元的标准予以奖补。对未列入项目规划的村,鼓励其通过争取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寻求包抓部门帮扶等方式筹措建设资金,进行提等改造。
            截至目前,列入2012年建设项目的14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3个主体完工,11个主体开工,另有15个村改造升级动工;下派307名后备干部与73个后进村结成帮扶对子,帮助理清思路、制定发展规划、争取项目资金、抓产业带队伍,为后进村快速实现转化升级打下坚实基础。

    充分融合 以党建促发展

      走进曾溪镇印石村,村书记彭方祥说“我们村是个贫困村,自打县委宣传部包扶我们村以来,这里一天一个变化。”印石村因汉江阻隔基础设施薄弱,一直制约着当地群众的增收。自年初县委宣传部包扶干部进村后,就争取项目3个,培养渔业大户5户,养猪大户12户。“虽然横向比数字并不高,但重要的是,包扶增强了发展后劲,我们的信心更足了!”彭方祥兴奋地说。
      石泉是个国贫县,发展经济资源总量小,缺项目、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同时有限资源在县内区域间又分布不均。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开展以来,该县统筹城乡党建,创造性提出以“三包三百三扶” 为抓手深入开展“三问三解”活动,让城乡党组织联姻、互动,深化“为民服务、创先争优”。通过开展县级领导包镇、单位部门包村、党员干部包户,下百日乡、访百家人、解百姓难,扶产业、扶企业、扶创业,全县111个县直机关、单位与111个贫困、落后村结对,2000余名党员干部包联1000户贫困户、1000名贫困学生,实行项目统筹规划、资金统筹协调、人力统筹调度,信息资源共享,在人、财、物、技术等方面给予包联对象“捆绑式”扶持。一大批“三农”问题被城乡党组织携手联动破解,诸如,通村路完善、通组路和连户路建设、项目信贷资金支持、农村电网改造、农村安全饮水等一大批制约“三农”快速发展的问题得到解决,90多个中高山村党支部实现晋档升级。
      同时,将“三包三百三扶”活动与脱贫攻坚、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城市建设等重点工作相结合,建立了脱贫攻坚“五项机制”和项目建设“五个一”责任等制度。如今,石泉上下把精力集中在发展上、把发展集中在经济上、把经济集中在项目上、把项目集中在效益上,人力、物力、财力、精力四个集中,干部、政策、投入、考核全部围绕重点转,在发展速度上争先,在发展水平上争高,有力助推了全县各项事业的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张广娟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